«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那自有永有的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出埃及记 3:13-20)

分享

诵读《出埃及记》

当年,,
摩西听见了耶和华的声音。
从灌木丛中。.
    他回答上帝:
«所以我要到以色列人那里去,对他们说:
“你们祖宗的神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
他们会问我他叫什么名字; ;
我该如何回答他们?»
    上帝对摩西说:
«我就是我。.
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
“那差我到你们这里的,就是:我是自有永有的。”
    上帝还对摩西说:
«你要对以色列人这样说:
“那差我到你们这里来的,,
是主。,
你们祖先的神,,
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
那是我永远的名字。,
你们将通过他,世世代代记住我。.
    去召集以色列的长老们,告诉他们:
“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
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神,,
出现在我面前。.
他告诉我:
我拜访了你,因此我看到了
你在埃及会受到怎样的待遇。.
    我说:我来扶你起来
在埃及,你所感受到的苦难令人难以承受。
向迦南人和赫梯人的土地进发,,
亚摩利人、比利洗人、希未人、耶布斯人,,
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
    他们会听从你的声音; ;
然后你将与以色列的长老们一同前往,,
你要对埃及王说:
“耶和华,希伯来人的神,,
来找我们了。.
现在,我们走吧
在沙漠里,步行三天即可到达。,
向耶和华我们的神献祭。”
    但我知道埃及国王不会放你走。
如果他不是被迫的。.
    所以我会伸出援手,,
我将用各种奇迹袭击埃及。
我将在她的面前完成这件事。.
之后,他就会允许你离开。»

            ——主的话语。.

«我就是我»:发现那个能改变你与神关系的名字

出埃及记 3:14 揭示的远不止一个神秘的名字:它邀请你与永恒存在的上帝相遇,祂自由地参与到你的个人故事中。.

试想摩西赤着脚,站在一丛燃烧不灭的荆棘前,勇敢地向神询问祂的身份。祂的回答——«我是自有永有的»——三千多年来,一直是圣经中最令人费解也最震撼人心的宣告之一。出埃及记3章14节的这节经文,并非仅仅列举了众多神圣名称中的一个;它开启了一扇通往神本质、祂绝对存在、祂永恒不变的临在之窗。对于每一位寻求属灵深度的信徒,对于每一位渴望了解圣经中神真正身份的人来说,这一启示构成了一座取之不尽的神学和存在主义宝库。.

本文将首先探讨燃烧荆棘丛中启示的历史和属灵背景,然后分析«我是»这一神圣名称的丰富内涵。接下来,我们将阐述三个关键维度:上帝的绝对超越性、他在人类历史中带来的解放性临在,以及他对每个人的个人承诺。我们将把这一启示与伟大的基督教灵修传统联系起来,并提供一些具体的方法,使之成为内在转化的鲜活源泉。.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这样对以色列人说:“那自有永有的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出埃及记 3:13-20)

语境

米甸沙漠与燃烧的荆棘

燃烧的荆棘丛的故事发生在以色列历史上的一个关键时刻。摩西四十年前因杀死埃及的监工而逃离埃及,如今在岳父米甸祭司叶忒罗的牧羊场上过着卑微的生活。经文将我们带到西奈半岛的何烈山,也称上帝之山。正是在那片荒凉的沙漠中,发生了旧约中最重大的神显之一。.

《出埃及记》第三章的叙述以一个神秘的场景开篇:一丛荆棘燃烧却不被烧毁。这看似矛盾的景象深深吸引了摩西,它象征着神性的某些特质:一种彰显自身却不自我毁灭的力量,一种永不枯竭的存在。摩西走近荆棘丛时,上帝呼唤他的名字,并命令他脱下鞋子,因为这里是圣地。普通的土地因着神圣的临在而成为圣地。上帝首先以«你父亲的上帝,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的身份出现,从而确立了与先祖和祖先之约的延续性。.

但这次相遇的意义远不止于确认属灵血统。上帝向摩西启示,他已目睹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难,听到了他们在压迫者鞭笞下的哀号。他宣告,他已降临,要拯救以色列,带领他们进入流奶与蜜之地。摩西被拣选为这解放的工具。面对这重大的使命,摩西提出了一个自然而然却至关重要的问题:«看哪,我要到以色列人那里去,对他们说:»你们祖宗的神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他们若问我:‘他叫什么名字?’我要对他们说什么呢?”

启示圣名

这就是核心启示发生之处。上帝用希伯来语回答摩西:«Ehyeh Asher Ehyeh»,传统译为«我是自有永有的»。这句神秘的短语源自希伯来语动词«hayah»,意为«存在»、«成为»。经典的法语译本«Je suis celui qui suis»(我是自有永有的)暗示着绝对的存在、自我存在和永恒不变。其他译本则有«Je serai qui je serai»(我将成为我将成为的),强调了名字的动态性和未来性;甚至还有«Je suis qui je suis»(我是自有永有的),表达了神圣的自我决定。.

这种歧义并非文本的弱点,而是其优势所在。所启示的名号拒绝任何简化的定义。上帝补充道:«你要告诉以色列人:»我是自有永有的,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接着,他又说:«耶和华,你们祖先的神,亚伯拉罕的神,以撒的神,雅各的神,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这是我的名,直到永远;这是我的纪念,直到万代。»因此,出于敬畏,犹太传统不念诵的四字神名YHWH,与“我是自有永有的”这一启示直接相关。.

这一启示并非发生在圣殿,也非在庄严的仪式中,而是在旷野,在一个怀疑自身能力的人面前。它开启了上帝与其子民关系的新篇章,这关系并非建立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偶像之上,而是建立在一个表达鲜活临在和坚定不移的信实的圣名之上。在天主教礼仪中,这段经文会在与圣召和使命相关的特定庆典中诵读,提醒信徒上帝呼唤每个人的名字,并在个人亲密的相遇中向他们启示自己。.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这样对以色列人说:“那自有永有的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出埃及记 3:13-20)

分析

面对偶像的虚无,绝对存在依然存在

«我是我»的核心思想在于,它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存在,以此对抗偶像本体论上的虚无。上帝通过这种方式启示自己的名,从而与古代民族所崇拜的所有人为神祇建立了根本的区别。埃及、巴比伦或迦南的神祇,其名称往往与自然力量、地理位置或特定功能相关。然而,以色列的上帝却是由祂自身的存在所定义的,是由祂纯粹而无条件的存在所定义的。.

这一启示蕴含着一个富有启发性的悖论:一方面,它肯定了上帝的绝对存在,祂不依赖于任何事物或任何人;另一方面,它拒绝将上帝简化为人类智慧所能把握并限定于某种定义的固定本质。«我是我所是»既意味着«我就是存在本身,万物存在的源泉»,也意味着«我选择成为你们眼中的我;我不会被你们的范畴所束缚»。这是一个既给予又保留的启示,既照亮又守护着奥秘。.

圣奥古斯丁和圣托马斯·阿奎那都曾深入思考过这节经文。对托马斯·阿奎那而言,《出埃及记》3:14构成了他存在形而上学的圣经基础。上帝是«Ipsum Esse Subsistens»,即自存的存在,祂的本质在于存在。所有受造物都从上帝那里获得存在,但上帝本身就是存在。这一关键区别解释了上帝为何永恒不变、为何完美无缺:祂的存在不依赖于任何外在原因;祂就是存在的圆满。.

这一启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它意味着上帝并非人类的建构,并非我们欲望或恐惧的投射。祂并非抽象的概念或冷漠的力量。祂是存在本身,祂的存在是圆满而丰盈的。这一肯定奠定了信徒信心的根基:那些信赖«我是»的人,并非信赖沙砾,而是信赖存在本身这块磐石。当一切动摇,当人类的确定性崩塌,当计划失败,希望破灭,«我是»依然屹立不倒,坚定不移,是所有稳定和希望的源泉。.

存在与承诺的动态

对神圣名字的分析不能局限于静态的存在形而上学。希伯来语«Ehyeh Asher Ehyeh»也可译为«我将成为我将成为的»,这开启了一个至关重要的时间性和动态维度。上帝并非仅仅肯定他超越时间的永恒存在;他承诺临在于时间之中,临在于他子民的具体历史之中。«我将成为»表达了一个承诺:«我将与你同在,当你需要我时,我必在那里,我将信守我的盟约。»

这种动态的解读阐明了启示的整个背景。摩西并非寻求对神性的神学阐释,而是寻求对自身不可能完成的任务的实际保证:如何说服一群被奴役的百姓和一位权势滔天的法老?神的回答并非«这就是我的本质»,而是«我与你同在,我将陪伴你走过每一步,你可以信赖我»。因此,神的名成为一种积极而解放的临在的保证。.

«我是»的这种活力贯穿了整个救赎史。上帝陪伴以色列人出埃及,渡过红海,穿越旷野,最终征服应许之地。每一代人,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启示的圣名都提醒我们,上帝不仅是遥远的创造者,祂使世界如同自主运转的机器一般运转,祂也是近在咫尺、积极参与、介入拯救和释放的上帝。这种亲近并不否定祂的超越性:上帝仍然是完全的他者,是摩西在祂面前遮面的圣者。但这种超越性并非冷漠;相反,它象征着祂无限的临在和行动能力。.

在新约中,耶稣在约翰福音中再次使用了«我是»的表达方式,反复肯定«我是»(Ego eimi),尤其是在约翰福音8:58:«还没有亚伯拉罕,就有了我。» 这番宣告激怒了法利赛人,因为他们认为耶稣是在认同出埃及记3:14中的上帝。永恒的«我是»化身为人,进入了我们的历史,在我们中间安营扎寨。因此,道成肉身成为燃烧荆棘启示的终极延伸:上帝从未停止成为绝对的、超越的«我是»,但他选择以最亲密、最脆弱的方式临在于我们中间。.

超越一切偶像崇拜

«我就是我»的启示,意味着从一切形式的偶像崇拜中彻底解脱出来。在摩西成长的古埃及,诸神无处不在:太阳神拉、冥王奥西里斯、圣牛阿庇斯、天鹰荷鲁斯。每一种自然力量、每一种令人敬畏的动物、每一种宇宙现象,都可能成为崇拜的对象。这些神祇以雕像的形式呈现,人们可以观看、触摸、携带。它们给人一种掌控一切的错觉:人们向它们献祭以求得它们的庇佑,并通过魔法仪式操纵它们。.

向摩西显现的上帝打破了这种逻辑。祂拒绝赋予祂一个描述性的或自然主义的名字,仅仅肯定«我是»,从而免于任何操纵。祂无法被简化为某种功能,无法被限制在神庙中,也无法被任何形象所代表。十诫中的第二条诫命,是在几章之后于西奈山上颁布的,明确禁止制造神像。这条禁令并非随意而为:它直接源于«我是»的本质。人如何能够描绘存在本身?人如何能够雕刻纯粹的存在?人如何能够描绘超越一切形式的那一位?

这种神圣的超越将人类从神秘的焦虑中解放出来。在偶像崇拜的宗教中,人们时刻生活在冒犯反复无常的神灵、错过仪式、疏忽祭祀的恐惧之中。他们沦为自己宗教造物的奴隶。«我是»颠覆了这种关系:人类无需创造神或控制神,而是回应神的旨意,欢迎他的临在,并信赖他的信实。宗教不再是操纵神圣的手段,而是与一位人格化的神进行对话。.

摆脱偶像崇拜的束缚仍然具有迫切的意义。我们现代的偶像不再是石头或木头的雕像,但它们却同样真实存在:金钱、权力、社会地位、自我形象、科技、舆论。我们从这些现实中寻求安全感、身份认同和意义,而这些现实如同古代的偶像一样,既看不见,也听不见,更无法拯救我们。《出埃及记》3:14中的«我是»呼唤我们去认识存在和意义的唯一真正源泉。唯有上帝是真正的存在;其他一切都源于祂,而失去祂,一切都将归于虚无。.

教父们的传统,特别是圣亚他那修在与阿里乌教派的斗争中,发展出了这种关于神性的神学。如果上帝是«自有永有者»,那么道成肉身的基督就完全参与到这神性之中。祂并非受造物,无论祂的荣耀多么崇高,而是«自有永有者»本身化身为人。这一论断保护了基督教信仰免于重蹈多神论的覆辙,也避免了陷入某种隐晦的偶像崇拜,从而避免将基督贬低为一个单纯的宗教英雄。燃烧荆棘丛中的«自有永有者»既保证了上帝的独一性和超越性,也开启了真正道成肉身的可能性。.

伴随和解放的存在

如果«我是»的超越性使人摆脱偶像崇拜,那么神的临在则使人摆脱压迫。神名启示的直接背景是以色列人在埃及的苦难。神宣告他看见他子民的苦难,听见他们的呼求,并了解他们的痛苦。这三重肯定——看见、听见和了解——表达了一种积极的神圣同情。«我是»并非一个对人类命运漠不关心的抽象哲学原则,而是一位亲自参与历史、解放受压迫者的神。.

神圣之名所蕴含的这种解放意义贯穿整部圣经。在燃烧的荆棘丛显现之后,摩西回到埃及,奉«我是»之名与法老对峙。降临埃及的十灾彰显了以色列的上帝超越埃及诸神的至高地位。第十灾,即长子之死,最终促成了逾越节的设立,成为永恒的解放纪念。以色列人过红海标志着救赎的完成:淹没埃及军队的海水分开,让上帝的子民得以通过。在所有这些事件中,«我是»的存在都彰显为生命的力量,对抗死亡和奴役的势力。.

这种救赎性的临在并非止于历史上的出埃及记。它延续于引领以色列人穿越旷野的云柱和火柱中,延续于每日滋养他们的吗哪中,延续于磐石涌流的泉水中。«我是»以具体的方式陪伴祂的子民走过旅途中的所有磨难。当以色列人最终定居在应许之地时,耶路撒冷的圣殿成为这种临在的象征性场所,但先知们不断提醒我们,上帝无法被禁锢在石头建筑之中:祂的临在充满万处,祂的本体充满天地。.

这种释放性临在的神学在基督里得以完全实现。马太福音中耶稣所取的«以马内利»之名,意为«神与我们同在»。永恒的«我是»化身为人,与我们一同承受苦难,替我们舍命,使我们得自由。基督的复活彰显了«我是»对一切压迫和死亡权势的最终胜利。复活者的应许——«我必与你们同在,直到世界的末了»——将燃烧荆棘丛中那位神的临在延伸到我们。.

在我们的个人灵性生活中,«我是»的临在使我们从存在的孤独、被遗弃感以及面对考验时的绝望中解脱出来。我们永远不会孤单:那位«存在者»与我们同在,在我们之内,为了我们。这种确信并非使我们免于努力或奋斗,而是赋予我们取之不尽的内在力量。圣女大德兰曾精辟地表达了这种对神圣临在的觉知:«唯有上帝才足够。»当我们拥有“我是”,当我们被它所充满时,没有任何事物能够真正地辜负我们,摧毁我们。.

构成联盟基础的个人承诺

理解«我是自有永有的»的第三个层面,关乎上帝在盟约关系中的个人承诺。在燃烧的荆棘丛中启示的圣名,并非关于神性的中立信息,而是开启一段关系的序幕。上帝并非简单地说:«这就是我»,而是说:«这就是我为你而存在,这就是我将与你同在的方式。»神学家布鲁斯·沃尔特克恰如其分地概括了这一层面:«我为你而存在。»神圣的圣名表达了一种面向我们的临在,一种为他人而存在的状态,这正是上帝之爱的本质所在。.

这种对神圣名字的人格化在启示之后立即显现。上帝并非仅仅说«我是»,他还补充道:«我是亚伯拉罕的上帝,以撒的上帝,雅各的上帝。»他通过与先祖的关系,通过他与他们所立的约,通过他与他们共同的历史来定义自己。这种关系性的定义补充了本体论的定义。上帝是绝对的存在,但这位绝对的存在选择进入关系,通过承诺约束自己,与具体的个体共同谱写历史。.

在燃烧的荆棘显现几周后,西奈山上所立的约巩固了这种彼此的承诺。上帝许诺祂的保护、祂的同在、祂的生命律法;百姓则承诺只敬拜祂,并遵守祂的诫命。这约并非平等伙伴之间的商业合同,而是忠诚的盟约,上帝主动,而人类自由回应。«我是»变成了«我是你们的上帝»,以色列回应说:«你是我们的上帝»。这种互惠构成了以色列身份的基础,更广泛地说,也构成了每一位信徒身份的基础。.

«我是»的个人承诺在道成肉身和十字架上达到顶峰。圣若望在他的序言中肯定道«与神同在,道就是神»,这与绝对存在的语言相呼应。但这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神性甚至甘愿成为人,甚至甘愿为爱受苦受死。十字架揭示了«我是»承诺的深不可测:神不仅在顺境中与我们同在,也在苦难和死亡的深渊中与我们同在。他从内在将这些现实转化为生命和复活的道路。.

对于我们的信仰生活而言,«我是»的这种关系维度改变了一切。上帝并非一个需要远观的哲学原则,而是一位活生生的人,值得我们去爱,去与之交谈。祈祷不再是面对空虚的痛苦独白,而是与«我是»的对话。遵守诫命成为对那位首先爱我们的人的爱的回应。圣事成为我们与«我是»在我们肉身和生命中的真实相遇。我们整个生命都可以在那位呼唤我们名字并说«我与你同在»的慈爱目光下展开。»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这样对以色列人说:“那自有永有的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出埃及记 3:13-20)

传统

教父们与《出埃及记》的形而上学

教父传统将《出埃及记》3:14奉为基督教神学的基石。圣奥古斯丁在其主要著作《上帝之城》和《忏悔录》中,对«我是自有永有的»这一经文进行了深入的思考。对他而言,这节经文揭示了上帝是至高无上的永恒存在,祂不会经历任何改变、变化或腐朽。一切存在于时间中的事物都受制于变化,因此,它们在从无到有、再到无的过程中,都参与到虚无之中。唯有上帝才是真正的存在,祂拥有超越时间的永恒不变。.

奥古斯丁的这篇沉思确立了一种«否定神学»,即承认人类语言不足以完全把握神圣奥秘的神学。奥古斯丁断言,虽然我们可以说上帝不是什么——祂不是会死的、不变的、复合的或有限的——但我们永远无法充分表达祂是什么。«我是»始终超越我们的概念、意象和表述。这种理智上的谦逊保护信仰免于陷入精神偶像崇拜的危险,即混淆我们对上帝的观念与上帝本身。.

十三世纪,圣托马斯·阿奎那在其著作《神学大全》中系统阐述了这一思考。他专门探讨了神圣之名和上帝的本质。在托马斯看来,《出埃及记》3:14揭示了上帝的本质在于存在。在任何受造物中,我们都能区分本质(它是什么)和存在(它存在的事实);唯有在上帝那里,本质与存在完美契合。上帝的存在并非来自外在来源;祂就是存在本身,独立存在。基于这一根本洞见,托马斯推导出了所有神圣属性:单纯性、完美性、无限性、不变性、永恒性和统一性。.

正如艾蒂安·吉尔松所言,这种«出埃及记形而上学»对西方神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确立了基督教哲学并非建立在圣经启示之上,而是与之对立。受信仰启迪的人类理性,能够默想«我是»,并揭示其形而上学的意义,而不背离启示的奥秘。这种信仰与理性、启示与哲学之间的和谐,构成了伟大的天主教传统,并将基督教与轻视理性的唯信主义或声称穷尽奥秘的理性主义区分开来。.

基督教灵修中圣名的奥秘

超越思辨神学,«我是»孕育了丰富的神秘主义和灵性传统。《爱智集》(Philokalia),一部来自基督教东方的灵修文本集,教导了«耶稣祷文»或«心祷»:«主耶稣基督,上帝之子,怜悯我这个罪人。» 这不间断的祷文,与呼吸同步重复,旨在将意识锚定在道成肉身的«我是»——耶稣的临在之中。它逐渐改变祈祷者,净化他们的心灵,使他们与基督合而为一。.

圣凯瑟琳·西耶纳在她的神秘学著作中,不断将上帝描述为«存在者»,以此来对比她自己,她仅仅是«不存在者»。这种对上帝与受造物之间本体论上不平衡的敏锐觉察,非但没有带来绝望,反而激发了惊奇。如果全然存在的上帝屈尊俯就于虚无的她,那便是出于纯粹的、无条件的爱。这种神秘的谦卑使人得以体验到神圣之爱最彻底、最无条件的无偿。.

十六世纪伟大的西班牙加尔默罗会修士,如圣十字若望和圣女大德兰,发展出一种与天主结合的灵修方式,这种方式预设了摒弃一切形象、概念和感官慰藉。要与«我是»结合,就必须接受经历«灵魂的黑夜»,这内在的炼狱,天主看似缺席,但实际上祂在灵魂深处动工。圣十字若望称之为«灵性婚姻»的终极神秘体验,是与天主的本体相交,一种如此亲密的共融,以至于灵魂可以像圣保禄一样说:«现在活着的不再是我,乃是基督在我内活着。»神圣的«我是»传递给灵魂,灵魂藉着恩典成为天主本性的参与者。.

这种神秘传统并非只为隐居于世的精英冥想者所保留。它呼召每一位受洗者培养深刻的内在生活,在静默和祈祷中寻求«我是»的临在,而不满足于肤浅或纯粹理性的信仰。圣事,特别是圣体圣事,是«我是»以饼酒的形式将自身赐予我们的特殊场所。因此,弥撒如同每日燃烧的荆棘,基督——«我是»的真实临在——在此显现自身,并将自身作为滋养赐予我们。.

«神对摩西说:"我是自有永有的。»你要这样对以色列人说:“那自有永有的差遣我到你们这里来。”(出埃及记 3:13-20)

冥想s

我们如何才能使《出埃及记》3:14的启示不仅成为神学研究的对象,更成为灵性转变的源泉?以下七个具体步骤可以帮助你在日常生活中体现«我是»的信息。.

第一步 每天以片刻的静默开始,觉察«我»的存在。在开始任何活动之前,静静地坐下,闭上双眼,默念«我与你同在»。让这神圣的话语留在你的心中。欢迎神的临在,不是将其视为抽象的概念,而是将其视为环绕你、渗透你的鲜活现实。只需五分钟,就能将你的一天锚定在这份根本的觉知之中。.

第二阶段 认清你心中的偶像。在你的生活中,什么取代了«我»的存在?金钱、他人的评价、事业上的成功、健康、家庭?这些本身都是好的,但当我们赋予它们定义自身身份和价值的力量时,它们就变成了偶像。列出所有可能成为你偶像的事物,然后祈求你的«我»赐予你恩典,让你能够正确看待这些执念,并最终将安全感完全寄托于此。.

第三阶段 以《出埃及记》3:1-15为主题,进行灵修诵读。缓慢地阅读燃烧荆棘的经文,让它在你心中回响。想象自己身处摩西的位置,聆听上帝呼唤你的名字。今天,«我是»对你说什么?祂要差遣你去完成什么使命?你和摩西一样,有哪些恐惧和疑虑?以坦诚、简单的方式与上帝进行祷告对话。记录下你在默想中获得的感悟。.

第四阶段 在经历考验或痛苦时,将自己锚定在«我是»这个信念上。当你感到被困境压垮,当未来令你忧虑,当你自我怀疑时,请在心中默念或轻声重复:«我就是我。» 这并非什么神奇的咒语,而是一种信仰的行动:你承认上帝存在,祂在一切动摇时依然坚定不移,祂是你的磐石和堡垒。这种简单而强大的练习可以改变你与焦虑的关系。.

第五阶段 投身于具体的解放事业。«我是»曾向摩西显现,为的是解放受压迫的人民。时至今日,祂依然致力于将人们从一切形式的奴役中解放出来。选择那些不公义呼声直达天庭的群体:无家可归者、移民、暴力受害者、穷人、孤苦伶仃的病人。奉献你的时间、技能和资源。通过成为他人解放的工具,你便参与到«我是»的使命之中。.

第六阶段 培养深厚的圣体圣事习惯。如果您是天主教徒,请以全新的觉知领受圣体圣事:基督,这位道成肉身的«我是»,祂确实将自己赐予了您。领圣体前,敞开您的心扉,迎接这位«我是»。领圣体后,保持静默的感恩,让“我是”的临在从内在转化您。如果您无法领受圣体圣事,请进行灵性圣餐,祈求基督进入您的生命,住在您里面。.

第七阶段 每天结束时,进行一次自我反省,专注于«我是»的存在。回顾一天,不要主要从道德角度(我做对了什么或做错了什么?),而是从临在的角度出发:今天我在哪里认出了«我是»?在哪些人、哪些情境、哪些事件中?我又在哪里未能认出它?我又在哪里忽略或拒绝了它?感谢上帝信实的临在,祈求祂宽恕你的盲目,并重申你与祂相交的渴望。然后,将自己交托在祂的怀抱中,安然入睡。.

结论

出埃及记3:14的启示——«我是自有永有的»——是圣经和神学的巅峰之一。它揭示了一位超越我们一切认知范畴的神,祂是绝对丰盛的存在,祂不受任何操控或偶像崇拜的影响。与此同时,这位无限超越的神也向我们显明祂与我们无限亲近,祂参与我们的历史,与我们同在,祂信守祂的应许。«我是»并非哲学上的抽象概念,而是一位活生生的神,祂爱我们,呼召我们,差遣我们。.

这一启示蕴含着革命性的变革力量。它将我们锚定于上帝的本体,使我们摆脱存在的痛苦;它将我们与一切虚假的安稳感分离,使我们脱离偶像崇拜,并将我们与唯一真正的生命之源相连;它将我们与无条件且永恒不变的临在相连,使我们摆脱孤独;它赋予我们解放所有受压迫者的使命,效法那位垂听埃及奴隶呼求的上帝。.

从«我是»的视角出发生活,意味着彻底改变我们对上帝、对自身、对世界的看法。这意味着放弃绝对自主的幻觉,从而认识到我们自身是完全依赖于那位“存在者”的受造物。这意味着放弃在转瞬即逝的事物中焦虑地寻求意义和安全感,从而完全安息于上帝。这意味着成为祂解放临在的见证人和工具,在这个渴望绝对真理、渴求意义的世界中彰显祂的救赎。.

出埃及记3:14的最后呼召,在今天依然与我们每个人产生共鸣。如同摩西在旷野中一样,我们也蒙召脱下脚上的凉鞋,因为我们所站立的地方——此时此地——可以因着«我是»的临在而成为圣地。我们蒙召并非要逃离世界,而是要认识并服侍那位存在于世界之中的永活真神。愿我们日复一日地学会敬畏地意识到,永恒的«我是»与我们同在,在我们里面,也为了我们。从这份觉知中,我们将获得内心的平安、兄弟般的爱,以及使命的勇气。因为差遣我们的那一位曾说:«我必与你们同在。»

实际的

  • 每日晨间冥想 每天早上抽出五分钟时间,在静默中迎接«我»的存在,然后再进行任何活动或分心。.
  • 辨别与去偶像崇拜 列出你个人崇拜的偶像,并祈求上帝赐予你恩典,让你将最终的保障完全寄托于上帝,万物之源。.
  • 每周灵修 每周默想一次《出埃及记》3:1-15,想象上帝正在亲自呼召你,并向你启示他的名字。.
  • 在磨难中扎根 当痛苦或怀疑袭来时,在心中默念«我就是我»,以此表达对神圣永恒的信仰。.
  • 具体的团结承诺 选择一项解放被压迫者的工作,定期投入其中,从而参与到解放«我是»的使命中。.
  • 圣餐加深 领受圣餐时,要重新认识到,基督,即«我是»,道成肉身,以面包的形象将自己真正赐予你。.
  • 晚间考勤考试 每天晚上,回顾你的一天,找出你意识到«我»的存在的地方,以及你忽略它的地方,最后表达感恩之情。.

参考

  • 圣经文本 出埃及记 3:1-15,特别是第 14 节及其各种法语译本(耶路撒冷圣经、TOB、新塞贡德圣经)。.
  • 教父 圣奥古斯丁, 从三位一体上帝之城, 为了上帝永恒不变的本质的神学。.
  • 中世纪神学 圣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一、问题 2-13,关于出埃及记 3:14 中上帝的存在和本质。.
  • 神秘灵性 圣凯瑟琳·西耶纳, 对话, 对比«存在者»和«不存在者»。.
  • 东方传统 : 《爱智集》, 这是一部关于心灵祈祷和持续感知神圣存在的文集。.
  • 加尔默罗会神秘主义者 圣十字若望, 卡梅尔山的攀登黑暗之夜, ,关于与«我是»的变革性结合。.
  • 当代释经学 布鲁斯·沃尔特克和其他圣经注释家谈到神圣名字的关系意义时说:«我为你而存在。».
  • 基督教哲学 艾蒂安·吉尔松, 中世纪哲学的精神, 论«出埃及记的形而上学»以及出埃及记 3:14 对西方思想的影响。.

通过圣经团队
通过圣经团队
VIA.bible 团队制作清晰易懂的内容,将圣经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兼具神学的严谨性和文化适应性。.

另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