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申命记
摩西对百姓说:
«你要敬畏耶和华你的神。”.
你生命中的每一天,,
你、你的儿子和你儿子的儿子,,
你们要遵守他的一切律例和诫命。,
我今天给你开的药,,
你会长寿。.
以色列,你们要听着。,
你一定会付诸实践
这将给你带来幸福和生育能力。,
在一片流淌着奶与蜜的土地上,,
正如耶和华你们列祖的神所告诉你们的。.
以色列,听着:
耶和华我们的神是独一的。.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耶和华你的神。,
用尽你的全部心力。.
我今天要对你们说的这些话
它将永远留在你心中。»
——主的话语。.
以色列,请听:这是对上帝全然的爱的激进呼声
《示玛篇》揭示了如何将我们的整个存在转化为对拣选我们的唯一上帝的爱的回应。.
在我们这个纷乱分裂的时代,注意力分散,忠诚崩塌,然而,三千年前的箴言却依然振聋发聩,其强大的力量丝毫未减。«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耶和华。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这句出自《申命记》的话语,后来被耶稣称为诫命中最重要的一条,描绘了一条全然委身的道路,挑战着我们冷漠和妥协的倾向。今天,它对每一位寻求神的人,对每一位渴望真我的信徒,对每一位意识到唯有与造物主建立绝对之爱的关系,才能找到人生意义的人,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我们将首先探讨《示玛篇》(Shema)的历史和精神背景,这篇犹太教的核心信仰宣言。随后,我们将分析这条关于全然博爱的诫命的结构和深刻含义。接下来,我们将从三个维度阐述其具体意义:在现代多神论面前,上帝的独一性;我们人类整体的回应;以及这种鲜活信仰的传承。最后,我们将探究这篇经文如何渗透到基督教和犹太教的精神传统中,并提出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帮助我们在今天践行这一具有革命意义的呼召。.

《示玛篇》的源头:应许之地门槛上的精神遗嘱
《申命记》是《托拉》的第五卷,也是最后一卷,它以摩西在以色列历史关键时刻向以色列人所作的精神遗嘱的形式呈现。在旷野漂流四十年后,希伯来人站在应许之地的大门前,摩押平原上,约旦河对岸。他们的先知领袖摩西知道他无法与他们一同渡河。于是,他发表了一系列庄严的演说,这些演说构成了《申命记》的核心,字面意思是«第二律法»或«律法的重申»。.
故事的背景充满了戏剧性的张力。新一代人正准备征服迦南,这片应许给亚伯拉罕、以撒和雅各的富饶之地。然而,迦南同时也是异教民族的聚居地,他们崇拜多神,奉行着律法所强烈谴责的种种仪式。危险迫在眉睫:一旦这些被拣选的子民安顿下来,生活富足,他们就会忘记那位将他们从埃及解救出来的上帝,转而受到周围各种宗教的诱惑。正是为了防止这种误入歧途,摩西才发表了最后的训诫,其中的《示玛篇》便是其核心所在。.
申命记第六章以一段劝勉开始,呼吁人们遵守上帝的诫命。第四节引出核心宣告,紧接着第五节便是爱的诫命。希伯来原文的这段话饱含深意,难以言表:«Shema Yisrael, Adonai Eloheinu, Adonai Echad.» 字面意思是:«以色列啊,你要听!耶和华我们神是独一的耶和华。» 随后是命令式的宣告:«你要尽心、尽性、尽力爱耶和华你的神。»
第一个词«示玛»(Shema)的意义远不止于简单的聆听邀请。在希伯来人的思维模式中,聆听意味着顺服、行动和存在的意义。它是一个行动的动词,要求人们全身心地做出具体的回应。犹太传统还注意到圣经手稿中一个引人注目的细节:这节经文首尾两个词的最后两个字母,即«示玛»(Shema)的ayin和«一»(Echad)的daleth,都被放大书写。这两个字母组合起来,构成希伯来语单词«ed»,意为«见证»。通过这一宣告,以色列在多神教的世界中成为神圣合一的见证人。.
这段经文并非仅仅肯定上帝的存在,它宣告了上帝的绝对独一性,祂的根本独特性。在古代近东,每个城市都敬奉自己的守护神,埃及、巴比伦和迦南的神系中都拥有数十位各司其职的神祇,因此,这段经文的宣告构成了一场前所未有的神学革命。以色列的上帝并非众多神祇之一,甚至也不是最强大的神祇:祂是唯一的神圣存在,万物的创造者,祂既无对手,也无伙伴。.
《示玛篇》是每日礼拜和实践的一部分。自第二圣殿时期起,犹太人便早晚诵读这篇祷文,其依据是紧随其后的圣经经文:«我今日所吩咐你的话,都要记在心上。也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因此,《示玛篇》并非仅仅是一套理论信条,而是需要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去实践、默想和传承的教诲。.
诫命的架构:神圣的统一与完整的爱
《示玛篇》的核心是一段惊世骇俗的神学宣言,紧随其后的是一条严苛得令人瞠目结舌的伦理诫命。让我们来分析这段奠基性宣言的深刻结构,以领悟其完整的存在主义和精神意义。.
«耶和华我们的神,耶和华是独一的»这一宣告可以从多个层面理解。表面上看,它宣告了一神论,反对一切形式的多神论。只有一位神圣的源头,只有一位创造和救赎的意志。这种数量上的统一与周围宗教截然相反,后者将神性分裂成多个,而且往往相互矛盾的力量。但神圣的统一性远不止于此:它肯定了上帝内在的统一性、不可分割性以及绝对的内在一致性。以色列的上帝不受希腊或近东神话中神祇所具有的变幻莫测的情感、矛盾和内在冲突的影响。.
这种神圣的合一性直接奠定了全然之爱的可能性和必要性。如果上帝是多元的、分裂的、矛盾的,我们又怎能全心全意地爱他,而不至于自我撕裂呢?正因为他是合一的,我们才能也必须全然地运用我们所有的感官去爱他。爱上帝并非众多选择之一,也并非一种虔诚的、可有可无的情感:它是一条诫命,是首要的、也是最重要的诫命。这种强制性的维度常常令我们当代人感到惊讶,他们习惯于将爱视为一种自发的冲动,一种不受意志控制的情感。我们怎能被命令去爱呢?
答案就在于圣经中爱的本质。希伯来语«ahavah»主要指的并非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根本的存在取向,一种将生命奉献给所爱之人的深思熟虑的选择。爱上帝就是决定让他成为我们存在的绝对中心,成为我们所有决定的最终参照点,成为我们所有行为的最终目标。这种爱具体体现在对神圣诫命的顺服上,并非出于外在的约束,而是作为一种盟约关系的自然流露。.
这条诫命进一步阐明了这种全然的爱的维度:«尽心、尽性、尽力»。这种三重表述并非文体上的赘述,而是邀请我们以完整的人性投入到与神的关系中。在圣经人类学中,“心”象征着决策、意志和理智的所在。尽心爱神意味着我们所有的决定都以神的旨意为导向,将我们的理智顺服于神的启示,并自觉且始终如一地选择顺服他。这是一种理性的、自愿的承诺,而非一时冲动的情感。.
灵魂,希伯来语为«nefesh»,代表生命力,使我们成为有生命之物。全心全意爱上帝意味着在祂里面找到我们生命的源泉、呼吸和存在的能量。这便是认识到我们并非独自生活,而是我们的一切存在都依赖于创造我们、每时每刻都维系我们存在的那一位。一些拉比的诠释甚至认为,这召唤我们随时准备为上帝献出生命,必要时甚至为爱祂而殉道。.
最后,力量唤起我们行动的能力、物质资源以及干预世界的力量。全心全意爱上帝意味着将我们所有具体的资源都用于侍奉他的荣耀和统治。这包括我们的物质财富、时间、才能和精力。我们存在的任何层面都不能置身事外,也不能与这种爱的关系无关。《马可福音》记载,当有人问耶稣最大的诫命是什么时,他引用了《示玛篇》,并补充了第四个层面:«尽你的心思»或«尽你的悟性»。这一补充强调,真正的信仰也需要我们反思和理解的能力。相信并非放弃理性,而是将其用于认识上帝。.

唯一反对偶像崇拜的:一神论的持续斗争
在我们这个看似世俗化的后现代世界里,人们或许会认为对神圣统一性的肯定已经失去了其对抗意义。古代神祇的雕像不再威胁信徒的信仰。然而,多神教从未真正消失:它只是发生了蜕变,呈现出更为隐晦但同样令人疏离的形式。.
《示玛篇》宣告耶和华是独一的,这从根本上意味着没有任何其他现实可以声称自己是绝对的。任何对受造现实的绝对化都构成了一种偶像崇拜。然而,我们当代的社会却擅长炮制替代性的绝对真理。金钱成了要求献祭和完全奉献的神明。事业的成功需要被完全崇拜,吞噬了时间、精力和家庭关系。国家可以变成一个血腥的偶像,人们的生命被献祭。科技让我们着迷,它被视为一种拯救一切的力量,承诺解决我们所有的问题。即使是自由或爱这样真正的价值,一旦被绝对化并脱离其神圣的源泉,也会变成专制的偶像。.
圣经中的一神论并非仅仅是神学上的算术,断言只有一位神而非多位神。它是一场存在主义的革命,将人类从一切偶像崇拜的奴役中解放出来。通过宣告唯有上帝是绝对的,《示玛篇》使一切世俗权力、一切政治制度、一切人间权威都变得相对化。世上没有任何事物或任何人可以要求无条件的忠诚,因为只有上帝才配得上这样的效忠。这一宣告具有爆炸性的政治意义:它确立了反抗暴政、违抗不公正命令以及拒绝与邪恶妥协的可能性。.
犹太民族的历史见证了一神论的解放力量。面对要求民众崇拜其神化统治者的帝国,犹太人坚定地拒绝,有时甚至宁愿牺牲生命也不愿妥协。马加比殉道者因拒绝违背律法而遭受酷刑,他们用鲜血印证了对唯一真神的忠诚。这种精神上的抵抗延续了数个世纪,先后对抗过罗马帝国、中世纪基督教政权和现代极权主义。每一次在迫害中诵读的《示玛篇》都重申:没有任何世俗权力有权践踏人类与造物主之间关系的良知。.
对基督徒而言,《示玛篇》所揭示的上帝独一性与三位一体的启示有着神秘的交织。圣父、圣子和圣灵并非三个神,而是同一神圣本质中的三个位格。基督教的一神论并未因三位一体的教义而被废除,反而得到了深化和丰富。耶稣本人将《示玛篇》列为诫命中的第一条,并且从未质疑过上帝根本的独一性。这种在独一性和三位一体之间富有创造性的张力,促使我们对神圣奥秘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这种理解超越了任何简化解读。.
一神论的警醒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必要。即使在虔诚的信徒中,上帝也常常被贬低为众多角色之一,在周日受到尊崇,却在职业、财务和人际关系的选择中被忽略。《示玛篇》严厉地提醒我们,上帝是独一的,祂要求成为我们存在的唯一中心。任何忠诚的分裂,任何效忠的偏离,都构成了一种隐蔽的实践性多神论。真正的皈依恰恰在于恢复我们生活的合一,将一切归于唯一必需之事:爱上帝并顺服祂。.
人类反应的全部:行动中的内心、灵魂和力量
《示玛篇》首先宣告上帝的独一性,然后要求我们以爱回应,使我们的整个生命合而为一。这种对完整性的追求挑战了我们分裂、割裂以及信仰与生活之间精神分裂式割裂的倾向。.
全心全意爱神,首先意味着将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指向祂。圣经中的“心”是渴望、向往和根本依恋的所在。衡量我们对神的爱真正的标准是什么?并非我们宗教情感的瞬间强度,而是我们内心深处渴望的持续方向。什么真正带给我们喜乐?什么真正让我们悲伤?我们梦想着什么?在闲暇时光,我们的思绪会不由自主地被什么吸引?全心全意爱神,就是逐渐将所有这些内在的动向都转向祂,学会为祂所喜悦的而喜乐,为祂所冒犯的而悲伤,并渴望祂为我们和世界所渴望的。.
这种转变并非一朝一夕就能完成。它需要耐心和自律,需要与那些争夺我们心中至高地位的混乱执念进行持续不断的属灵争战。沙漠教父们发展出一套完整的净化心灵的智慧,他们辨别那些充斥心灵的破坏性情欲,并提供相应的属灵疗愈方法。然而,这种内在合一的工作并非主要出于意志的努力:它是对上帝那原始之爱的回应,这爱攫取并改变着我们。我们越是默想耶稣基督所彰显的神圣良善,我们的心就越会自然而然地燃起对他的爱。.
全心全意爱上帝,能激发我们最深层的活力,激发我们存在的根本动力。这意味着在上帝里面找到我们生命喜乐的源泉,找到我们存在的意义。然而,我们常常在令人精疲力竭的替代品中寻求这种活力:狂热的娱乐、无节制的消费、充满激情却又索取最终令人失望的关系。《示玛篇》提醒我们,唯有上帝才能满足我们内心深处对存在的渴望。«我的心渴慕上帝,就是永生的上帝,»诗篇作者如此呼求。这种渴慕并非一种消极的匮乏,而是我们本性的表达,我们被创造出来就是为了与无限的上帝相交。.
一些犹太注释家对«全心全意»这一短语做出了激进的解读:即使付出生命也要爱上帝。因此,殉道成为这种全然之爱的终极表达,是至高无上的证明,证明世间一切美好,甚至生物的生命,都无法与对永生上帝的虔诚相提并论。虽然很少有信徒被召唤去血腥殉道,但所有人都被邀请去经历每日的殉道:舍弃自我,放弃自身的欲望,钉死旧我,为内在的永生基督腾出空间。.
全心全意爱上帝,最终会转化为我们在世上的具体行动。这种爱不能仅仅停留在内心,不能脱离尘世现实的冥想。它需要转化为实际行动,体现上帝对我们存在方方面面的主权。我们的体力、时间、才能、财力:一切都必须为天国服务。这并非意味着遁世隐居,而是要将每一项世俗活动都转化为灵性礼仪,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常琐事,也要怀着爱与奉献的意愿去完成。.
圣保罗精辟地阐述了这种在日常生活中成圣的灵修方式:«所以,你们或吃或喝,无论做什么,都要为荣耀神而行。»真正的基督徒不再区分神圣与世俗:一切都成为见证自己对神的爱、服侍兄弟姐妹的机会。职业工作不再仅仅是谋生的手段,而是参与神创造之工的圣召。家庭生活成为彼此成圣的场所。社会和政治责任都根植于神所命令的爱邻舍之心。.
这种完整的人性回应预设了生命的真正连贯性,即我们存在的各个方面在基督的主权之下合而为一。它对抗着口中敬拜神却心远离祂的虚伪,对抗着参与礼仪聚会却过着违背福音教导的生活。《示玛篇》呼召我们走向彻底的改变,并非指律法主义的严苛,而是指词源学意义上的彻底改变:追溯根源,让神的爱渗透到我们存在的根基,从而改变我们整个生命。.
活体传承:代代相传
紧随《申命记》中《示玛篇》之后的经文,着重强调了将这些话语传承给后代的必要性:«你要殷勤教训你的儿女,无论你坐在家里,行在路上,躺下,起来,都要谈论。» 这段经文揭示了圣经信仰的一个本质:它并非孤立地存在于个人之中,而是在一种鲜活的传统中传承,由父母传给子女,由教师传给门徒。.
对唯一真神的信仰和对祂全然的爱并非与生俱来。它们必须经过教导、阐释、实践和共同体验,才能被新一代人接受和接纳。犹太教发展出一套卓越的宗教教育体系,将家庭作为灵性教育的主要场所。例如,逾越节家宴(Seder)的仪式围绕着孩子们向父母提出的问题展开,从而引导他们讲述上帝在以色列历史上的伟大作为。每天早晚都要诵读《示玛篇》(Shema),这形成了一种日常节奏,不仅构建了生活秩序,也将这些奠基之言深深地铭刻在人们的记忆中。.
对基督徒而言,传承信仰的责任依然至关重要。在一个信仰不再受主流文化结构支撑的社会里,即使在受洗者中,宗教知识的匮乏也在加剧,因此,传承信仰的紧迫性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然而,在多元化和世俗化的背景下,我们该如何有效地传承信仰呢?《申命记》为我们提供了宝贵的启示。.
首先,传承必须是持续且自然的,融入日常生活之中。这不仅体现在正式的教理课上,也体现在日常对话、共享餐食、散步以及睡前和起床的时刻。孩子们学习信仰,与其说是通过庄严的宣讲,不如说是通过逐渐吸收,通过观察父母如何祈祷、如何应对考验、如何做决定以及如何自发地谈论上帝。言行一致是成功传承的必要条件。.
此外,这种传承必须是对话式的,而非专制式的。圣经文本鼓励讨论、交流和解答疑问。年轻一代需要理解,而非盲目服从。他们必须能够审视自己的信仰,表达疑虑,并直面反对意见,从而获得个人化的、成熟的理解。未经理解而强加的信仰是脆弱的,在第一次考验中就可能崩溃。而通过对话寻求、质疑和深化的信仰,则会成为能够经受逆境考验的坚定信念。.
犹太传统发展出了«米德拉什»(midrash)的概念,这是一种诠释圣经的方法,它通过质疑圣经文本、探究其歧义之处并提出多种解读来实现。这种质疑的方式非但不会削弱信仰,反而会使其焕发活力,展现出上帝的圣言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并且能够在特定语境下与每一代人对话。基督教团体若能建立开放探究的空间,便能从中受益。在这样的空间里,年轻人可以畅所欲言地表达自己的困惑,而不必担心受到评判;成年人可以坦然承认自己并非无所不知;所有人可以共同努力,更好地理解信仰的实际意义。.
最后,真正的传承需要可信的见证人。我们只能真正传承我们自己坚定践行的信念。年轻一代对虚伪和冷漠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如果面对一个高标准的理想,而这个理想又是由那些为此付出代价的成年人所践行,他们便愿意全身心投入。《示玛篇》呼唤我们对上帝全然的爱:我们的生活必须为此做出具体的见证,这样,这呼召才能成为一种解放的邀请,而不是难以承受的重担。.

精神传统
《示玛篇》已渗透到整个犹太教和基督教的灵修传统中,成为冥想、诠释和实践的取之不尽的源泉。教父们认为它是第一条也是最重要的诫命的完美诠释,是所有道德和灵性生活的基石。.
圣奥古斯丁在其对《约翰福音》的注释中,发展出一套直接植根于《示玛篇》的上帝之爱神学。对他而言,全心全意爱上帝意味着将我们存在的全部重心都指向祂,使祂成为我们存在的重心。这种神圣之爱的中心地位并非排斥其他正当的爱,而是规范并净化它们。我们爱我们所爱的人、我们的活动、以及整个受造界,但这种爱是指向上帝、为了上帝,从而避免这些受造之爱沦为偶像崇拜式的绝对。.
在《神学大全》中,托马斯·阿奎那详尽地论述了爱上帝的诫命。他强调,这种爱既是自然的,也是超自然的。自然的一面在于,每个受造物都自发地趋向至善——上帝,即便它们并未明确地认识到上帝。超自然的一面在于,使我们与上帝结合的博爱之爱远远超越了我们自身的自然能力,唯有藉着圣灵倾注于我们心中的恩典才有可能。这双重维度既维系了自然与恩典之间的连续性,也体现了神圣恩赐的绝对无偿性。.
基督教神秘主义者探索了对上帝全然之爱的至高境界与深邃奥秘。十字若望描述了净化之路,引领灵魂与上帝完全合一,摒弃一切纷乱的执着,最终抵达那唯有纯粹之爱永存的黑夜。阿维拉的特蕾莎则叙述了默观祈祷的各个阶段,灵魂由此逐步从苦修的努力走向全然信赖地臣服于上帝的怀抱。这些伟大的灵性见证者以实际行动践行了《示玛篇》的教导:与唯一真神建立绝对的爱的关系,这种爱能够转化整个存在。.
在犹太传统中,《示玛篇》在礼拜仪式中占据核心地位。它每天早晚两次诵读,作为每日祷告的一部分。临终之际,人们也会诵读《示玛篇》,作为临终者最后的信仰告白。历史上,犹太殉道者在火刑柱的烈焰中或行刑队面前诵读《示玛篇》,以此来见证他们的信仰。这篇祷文也是孩子们最早学习的祷文之一,从小就将上帝的独一性和全然爱祂的召唤铭刻在孩子们的心中。.
拉比注释对这篇奠基性经文的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进行了深入探讨。《密释纳》和《塔木德》讨论了有效诵读《示玛篇》所需的意图、诵读的确切时机以及恰当的身体姿势。这些看似繁琐的律法细节实际上表达了一种深刻的关切:如何以庄严的方式尊崇这至高无上的信仰宣言?如何避免机械化的例行公事,以免使这信仰宣告失去其真谛?
冥想
在今天的日常生活中,我们如何才能体现《示玛篇》中对全然爱神的呼召?以下是一些切实可行的建议,可根据每个人的具体情况进行调整。.
首先,要养成每天两次与神的话语相约的习惯:早晨醒来后和晚上入睡前。这两个时刻如同定格一天的框架,将一天置于神的注视之下。早晨,诵读《示玛篇》,作为对新一天的献祭,也是在一切事上寻求神荣耀的承诺。晚上,重温这些经文,进行反思:今天我是否全心、全魂、全力地爱了神?我有哪些不足之处?神的爱在我的选择和行动中又有哪些具体的体现?
通过专注于神爱的三个维度之一来进行自我反省。第一周,审视你内心的渴望:你的思绪自然而然地被什么吸引?哪些不健康的执着阻碍了你全心全意地奉献给神?第二周,审视你的属灵活力:你真正的喜乐来自哪里?是来自神,还是来自令人失望的替代品?第三周,评估你的具体行动:你如何运用你的资源、时间、才能?它们是在服侍神的国度,还是被自私所吞噬?
如果可能,请用希伯来语背诵《示玛篇》,或者至少用你的母语背诵。背诵能让你时刻将这鲜活的圣言铭记于心,在通勤途中、排队等候时或失眠的夜晚,都可以默想它。圣言的这种内在临在会逐渐改变我们对现实的认知。.
与家人或社区成员一起诵读《示玛篇》。建立一个简单的仪式,让每位成员都能分享过去一周中他们如何体验到神的爱,以及在生活中或周围环境中如何感受到神的爱。这样的分享能够创造共同的记忆,编织深厚的精神纽带,并引导每个人在平凡的生活中认识到神圣的存在。.
要操练远离现代偶像。认清生活中那些容易取代上帝位置的事物:比如不停查看手机、社交媒体占据你的注意力、工作侵占所有精神空间、不加分辨地追剧。定期选择远离这些事物,检查它们是否在你生活中变成了偶像崇拜,并腾出时间和内心空间来敬拜上帝。.
最后,要具体地投身于某种服务形式,将你的力量奉献给天国:探望病人、从事慈善工作、传道、陪伴身处困境的人。天主的爱不能停留在抽象层面:它必须转化为切实的爱邻舍,这才是我们与基督相遇的具体之处。.
当今的生存革命
在这段旅程的终点,《示玛篇》不再是逝去时代的古老遗迹,而是具有当代意义的振聋发聩的信息,能够彻底改变我们的生活和信仰方式。在这个身份认同碎片化、需求激增、注意力分散、绝对真理消逝的时代,全心全意爱独一真神的呼召,犹如一种解放的象征。.
这篇信息首先将我们从虚假绝对的桎梏中解放出来。通过宣告唯有上帝配得我们全然的奉献,《示玛篇》使所有要求我们牺牲的现代偶像——金钱、成功、消费主义、社会形象、即时满足——都变得相对化。我们可以利用这些现实而不被它们奴役,欣赏它们而不将它们绝对化,享受它们而不将它们作为我们存在的理由。这种内在的自由改变了我们与世界的关系,使我们能够在现代社会中生活而不丧失灵魂。.
《示玛篇》使我们摆脱了人为地将信仰与生活、灵性与日常、祈祷与行动割裂开来的生存分裂。它要求我们全心、全魂、全力爱上帝,这诫命召唤我们走向内在的合一,使我们的信仰与生活保持一致。不再有双重生活,不再有虚伪的妥协:我们整个存在,无论最平凡还是最庄严,都必须成为活出对上帝的爱的体现。.
这场存在主义的革命始于视角的转变。它让我们学会从与神的关系来看待一切现实,在日常事件中辨识他的临在,甚至在困境中也认识到他的眷顾。基督教神秘主义者谈到“操练神的临在”:这是一种耐心的训练,让我们时刻铭记自己处于天父慈爱的注视之下,每一刻都是取悦他的机会,每一次人际交往都是服侍他的机会。.
这始于心灵的转变。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受消费文化和社会压力的影响,必须逐步引导我们归向神。这种重新塑造欲望的过程漫长而艰辛。它需要我们净化混乱的执着,放弃虚假的安全感,并全然信赖地顺服于神的旨意。然而,这种苦行会带来一种深刻的喜乐:终于渴望真正能使我们满足的事物,期盼永不令人失望的事物。.
爱要付诸具体的行动。不付诸行动的爱只是一种感伤的幻觉。全心全意爱天主意味着调动我们所有的资源,为祂国度的降临而努力。这可以有千百种形式,取决于个人的圣召:以司铎身份践行家庭责任,以正义的意愿改变职业工作,为最贫困的人提供慈善服务,为社会正义而奋斗,传教作见证,奉献生活,以及植根于创造神学的环境保护行动。重要的并非具体的承诺形式,而是其深层的动机:一切为了天主的荣耀和世界的救赎。.
《示玛篇》邀请我们进入一种激进的福音主义,拒绝冷淡、妥协和半途而废。耶稣用严厉的言辞重申了这一呼召:«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爱父母过于爱我的,不配作我的门徒。»«若你的眼叫你跌倒,就剜出来。»这些极端的要求并非属灵的自虐,而是第一诫命的合乎逻辑的表达:如果上帝真是独一的,如果爱他必须调动我们全部的生命,那么任何竞争都不可容忍,任何效忠的分享都是不可接受的。.
然而,这种彻底的委身并非沉重的负担,而是一种轻省的轭。因为神的爱主要不在于我们努力追求他,而在于他赐予我们的恩典。«不是我们爱神,乃是神爱我们,»圣约翰写道。《示玛篇》所要求的全然的爱之所以成为可能,是因为神在基督里将自己赐予我们,并通过圣灵将爱他的能力倾注在我们心中。我们爱的回应,正是对他起初之爱的感恩回响。.
从这个意义上说,《示玛篇》在逾越奥迹中得到了最圆满的实现。耶稣全心全意爱天父,甚至顺服至死在十字架上。他全心全意地爱,将自己的生命献为救赎世界的祭品。他全心全意地爱,将尘世生命的每一刻都奉献给启示天父和成就天父的旨意。在他里面,人类终于完美地回应了《示玛篇》的召唤。因为他藉着信德和圣事将我们与他联合,他完美的回应也成为我们自己的回应。我们能够全然地爱天主,并非依靠我们自身的力量,而是藉着允许基督住在我们里面。.
愿《示玛篇》如喜乐的呼唤,引领我们四散的自我合而为一,引领我们信仰与生活和谐统一,引领我们全然委身于那位先爱我们的上帝。愿这古老的圣言如同指南针,穿透我们迷失的现代生活,指引我们走向真生命的唯一方向:上帝的爱,祂是人类存在的源泉和终极目标。.

实用建议:在日常生活中践行《示玛》的七项准则
- 早晚仪式 醒来时诵读《示玛篇》,将这一天献给上帝;睡前诵读《示玛篇》,向上帝表达感恩,从而建立每日的精神节奏,构建你与上帝的关系。.
- 有针对性的自我反省 每天晚上,具体地问问自己关于上帝之爱的三个维度之一(心、灵、力),找出你具体体验到它的时刻和你失败的时刻。.
- 冥想式记忆 :用希伯来语和你的母语背诵《示玛篇》,然后在一天中的空闲时间慢慢思考它,让每个字都渗透到你的意识中,改变你的视角。.
- 现代偶像的斋戒 找出生活中容易取代上帝位置的事物(屏幕、工作、社会认可),并定期戒除这种偶像,以检验你内心的自由。.
- 每周混凝土服务 参与定期的慈善、教理或社区工作,将你的力量切实地奉献给天国,将上帝的爱转化为对邻舍的有效爱。.
- 家庭或社区共享 :定期与家人或朋友分享你在一周中如何感受到上帝的爱,共同创造他积极临在的美好回忆。.
- 关于上帝的决定 在做出任何重要决定(职业、财务、人际关系)之前,请明确地问自己:这个选择是否体现了我全心全意、全魂全力地对上帝的爱,还是服务于其他偶像崇拜的优先事项?
参考文献和延伸阅读资料
圣经基本经文 申命记 6:1-9(《示玛篇》的直接上下文);申命记 5(《示玛篇》之前的十诫);马可福音 12:28-34(耶稣引用《示玛篇》作为第一条诫命);马太福音 22:34-40 和路加福音 10:25-28(符类福音的平行经文);约翰福音 14:15-24(上帝的爱体现在对诫命的顺服中)。.
教父传统 圣奥古斯丁,《约翰福音注释》,特别是关于爱的诫命的论述;圣奥古斯丁,《三位一体》,关于神圣之爱的神学;奥利金,《雅歌注释》,其中探讨了上帝的爱如同夫妻关系。.
中世纪神学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IIa-IIae,关于爱德的问题 23-27;克莱尔沃的伯纳德,《论上帝之爱》,描述了爱的程度;圣蒂埃里的威廉,《爱的本质与尊严》,论在上帝之爱中存在的统一。.
基督教神秘主义 圣十字若望,《攀登加尔默罗山》和《灵魂的黑夜》,论述净化通往与神结合的道路;阿维拉的德兰修女,《内心的城堡》,描述灵魂在迈向神的过程中所居住的地方;复活的劳伦斯修士,《与神同在的操练》,论述圣化普通人的灵修。.
拉比犹太传统 《密释纳》的《祝福篇》中,有关于诵读《示玛篇》的规定;《巴比伦塔木德》中,有关于履行诫命所需意图的讨论;拉希对《申命记》的注释中,有古典拉比的解释。.
当代研究 :安德烈·内赫尔,《预言的本质》,以理解圣经一神论的语境;马克-阿兰·瓦克宁,《碎片中的阅读》,论《示玛》的犹太诠释学;安德烈·韦宁,《托拉的叙述》,对《申命记》进行叙事和神学解读;约瑟夫·拉辛格(本笃十六世),《拿撒勒的耶稣》,第一卷,关于爱的双重诫命的章节。.
实用灵修 雅克·菲利普,《内心的自由》,论心灵的净化和对上帝的臣服;蒂莫西·凯勒,《理性是为上帝服务的》,回应当代对信仰的反对;查尔斯·德·福柯,《灵性著作》,见证了出于爱而完全献身于上帝的人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