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们既从罪中得释放,就作了神的奴仆。»(罗马书 6:19-23)

分享

诵读圣保罗使徒致罗马人书信

兄弟,,
    我使用人类语言,,
针对你的弱点量身定制。.
你把身体的四肢放了出去
为了不纯洁和混乱,,
这会导致紊乱;;
同样地,现在要让他们为正义服务。,
这使人走向圣洁。.
    当你们还是罪恶的奴隶时,,
就司法要求而言,你是自由的。.
    那么你收获了什么?,
做过让你现在感到羞耻的事情吗?
事实上,这些行为会导致死亡。.
    但既然你们已经从罪中得释放,
你们已成为上帝的奴隶,,
你收获的是通往圣洁的果实。,
这将通往永生。.
    为了罪的工价,,
这是死亡;;
但这是上帝的白白恩赐,,
这是永生
奉我们主基督耶稣的名。.

            ——主的话语。.

悖论式的自由:为了充分地活着而成为上帝的奴隶

理解圣保罗的呼召,即选择我们真正的导师,从而获得圣洁和永生

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圣保罗向我们提出了一个令人费解的悖论:真正的自由在于成为«上帝的仆人»。这一论断与我们现代人对自主和独立的观念相悖,却揭示了人类境况和通往永生之路的本质真理。本文旨在帮助所有寻求自由真谛的人,探讨成为上帝的仆人如何成为最高形式的解放,从根本上改变我们与罪、圣洁以及我们最终使命的关系。.

第一部分: 保罗书信的背景以及罗马古代奴隶制语言的使用。.
第二部分: 对核心悖论的分析——奴隶制如何转化为自由。.
第三部分: 这一转变的三个维度:从混乱到圣洁,从羞耻到尊严,从死亡到永生。.
第四部分: 这一教义在基督教传统和灵修中仍有回响。.

«你们既从罪中得释放,就作了神的奴仆。»(罗马书 6:19-23)

语境

罗马书6:19-23的节选出自保罗于公元57-58年左右写给罗马基督徒团体的书信,该书信是保罗教义论述的主要部分。这封书信被视为使徒保罗的神学遗嘱,探讨了因信称义这一根本问题及其对基督徒生活的意义。保罗写信的对象并非他本人所建立的群体,而是由犹太基督徒和外邦基督徒组成,他希望借此建立一套关于救恩的正确教义。.

第六章构成一个神学单元,专门论述洗礼及其所开启的新生命。保罗刚刚解释过,洗礼使基督徒与基督的死和复活联合。接着,他回应了一个可能的反对意见:既然罪恶盛行之处恩典也丰盛,为何不继续犯罪呢?使徒断然驳斥了这种逻辑。基督徒的自由并非作恶的许可证,而是从罪的暴政中得释放。.

在公元一世纪的希腊罗马世界,奴隶制是一种普遍存在的日常现象。罗马帝国约有三分之一的人口是奴隶。保罗本人是罗马的自由公民,他使用了当时人们熟知的奴隶比喻,同时明确承认自己使用的是«适合你们软弱的人类语言»。这种修辞上的谨慎表明,保罗意识到这种比喻的局限性:上帝并非专制的统治者,侍奉上帝远远超越了人类的奴役。.

这段经文围绕着一个二元对立展开:罪的奴役与神的奴役,以及它们各自的后果。保罗运用报应的词汇(«收割»、«工价»、«礼物»)来描述这两种奴役的最终结果。收割的农业意象暗示了一种不容置疑的因果逻辑: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将身体奉献于……»这一表达方式蕴含着一种彻底的自我牺牲精神。在保罗的人类学中,«身体»并非与灵魂对立,而是指代个体在具体、关系和历史维度上的完整存在。将身体奉献于某事,意味着将自身的全部存在,包括所有能力,都导向某个特定的目标。.

这段经文以一句简洁而令人难忘的陈述作结:«因为罪的工价乃是死;惟有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 这最后的对比概括了整篇教义:一方面是罪,它付出了应得的代价——死亡;另一方面是神,祂白白地赐予——永生。这种不对称意义重大:罪按着公义(工价)报应,而神则按着祂的慷慨(白白的恩赐)赐予。.

«你们既从罪中得释放,就作了神的奴仆。»(罗马书 6:19-23)

分析

保罗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在于阐明一个基本的人类学真理: 人类离不开归属感,离不开对主人的效忠。. 问题不在于我们是否绝对自由,而在于我们选择效忠哪位主人。这一论点颠覆了我们当代对自由的理解,即自由等同于纯粹的自主,即不受任何约束或承诺。.

保罗围绕一个看似矛盾的悖论展开论述:那些声称自己无需侍奉上帝的人,实际上仍然是罪的奴隶;反之,那些承认自己是上帝奴隶的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这个悖论并非修辞手法,而是深刻属灵动态的体现。使徒揭示,在道德和属灵秩序中不存在中立:不选择上帝,就等于自动地为混乱和死亡的势力服务。.

这项分析的力量在于它揭露了绝对自由的幻象。当罗马人自以为«摆脱了正义的束缚»时,实际上他们完全被罪恶所奴役。这种虚假的自由只会导致«你现在感到羞愧»的行为。这里的羞愧并非主要是一种心理感受,而是对疏离感和自我丧失的清醒认知。罪恶并不能带来自由;它摧毁了人格的完整性,最终将人引向死亡。.

反之,臣服于上帝被揭示为通往圣洁和永生的道路。这种圣洁(在希腊语中) 圣洁这与其说是指一种道德上的完美状态,不如说是指一种奉献的过程,即分别为圣归于神。圣洁意味着归属于神,与神的性情相符,参与神的生命。因此,侍奉神不是贬低而是提升,不是残害而是圆满。.

这一教义对人的存在意义极其深远。它促使我们审视自己真正的执着,认清究竟是什么在支配着我们的选择。究竟是什么在指引着我们的生活?是混乱的欲望、对即时享乐的追求、对权力或认可的渴望?还是神的旨意,他对我们成圣的呼召,他为我们预备的永生计划?保罗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截然不同的选择。.

从神学角度来看,这段文字阐明了基督教救赎的本质。救赎并非逃离世界或仅仅是道德上的提升,而是归属的转移,权柄的改变。通过洗礼,基督徒向罪恶的旧秩序死去,并在基督的权柄下重生,获得新生。这种重生意味着存在的彻底重塑。.

«薪俸»与«白白赐予»之间根本的不对称性揭示了两种体系的深刻差异。罪孽带来的是人应得的报应——死亡,这是与生命之源分离的自然结果。而上帝则以无限的恩典,超越一切功德,赐予永生,使人得以分享祂的神圣生命。这种神圣恩赐的无偿性,奠定了基督徒感恩的根基,并激励着他们追求圣洁。.

从混乱到圣洁:彻底的转变

这段经文的第一个层面涉及人生观的根本转变。保罗将«污秽和混乱»与«公义»和«圣洁»进行对比。这种对立构成了基督教人类学的全貌,值得深入探讨。.

杂质(空灵症在保罗的语境中,“不洁”并非仅指性方面的罪,尽管它也包含这些罪。它指的是一种普遍的道德和灵性上的污秽状态,一种影响整个人的污染。这种不洁源于这样一个事实:人类与神分离,任由自己被混乱的欲望所支配。若没有对神的指引,人类的欲望便会徒劳无功,最终堕落腐败,变得专横跋扈。.

这种«紊乱»异常, (字面意思是«无法无天»)指的是一种内外混乱的状态。远离上帝及其律法,人类迷失了方向,无法分辨善恶,罪恶也随之增多。这种混乱并非创造,而是破坏;它非但不带来自由,反而使人疏离。保罗强调,这种混乱«导致混乱»,形成一个恶性循环。罪生罪,过犯滋生过犯。沉溺于混乱的人最终会陷入无序之中。.

这种状态与正义的宗旨相悖。正义(dikaiosunè在圣经中,义主要指的并非使人获得应得之物的德行,而是顺服神的旨意,与神的计划相符。义就是在神面前正直,行在神的道中。因此,将自己的身体奉献给义的事业,就是将自己的整个生命都指向神为人类所制定的计划的实现。.

这种正义导向圣洁。圣洁(圣洁圣洁既是一个过程,也是一个结果。它是成圣的过程,藉此神逐步改变信徒,使他们效法基督,并以圣灵充满他们。它也是属神之人的状态,他们献身事奉神,分别为圣完成神的使命。圣洁主要不是英勇的道德努力,而是顺服神改变的行动。.

这种转变既非神奇,也非瞬间发生。保罗用命令式的语言说:«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义。» 人的合作是必要的。洗礼开启了一个基督徒必须每日通过具体选择来实践的过程。每一个决定、每一个行动、每一个念头都可以指向义,也可以指向混乱。基督徒的生活是一场持续不断的属灵争战,旨在保持并深化这种对上帝的根本信仰。.

这其中的实际意义极其深远。在当今崇尚自发性和真实性(被定义为所有欲望的原始表达)的文化中,保罗提醒我们,欲望有有序的,也有无序的。并非所有欲望都同样合理。有些通往生命,有些通往死亡。属灵的辨别力恰恰在于区分这些方向,并坚定地选择圣洁的道路,即便这条路与世俗的诱惑背道而驰。.

从羞耻到尊严:身份的重建

文本的第二个维度涉及身份认同和人类尊严的问题。保罗提出了一个引人深思的反问句:«你们当时所行的,现在都羞于承认,你们从前做了什么?»这个问题凸显了罪与羞耻之间的关系。.

保罗所说的羞耻并非现代心理学所谴责的那种病态的内疚或过度的顾虑。它是一种健康的、清醒的羞耻感,客观地认识到某些行为的不义。这种羞耻感看似矛盾,却恰恰证明了即使在犯过罪的人身上,道德良知依然存在。为自己过去的所作所为感到羞耻,意味着一个人仍然保留着辨别善恶的能力,并没有被罪恶完全蒙蔽。.

保罗认为,这种羞耻感让我们回首往事时,意识到自己被罪捆绑是多么不配。当时,我们所犯的罪行或许看似诱人、令人满足、带来解脱。但事后回想,悔改带来的洁净视角让我们看清它们的真面目:它们是奴役的行为,是配不上我们作为人的使命。因此,健康的羞耻感是真理的工具,它帮助我们彻底摆脱旧有的生活方式。.

这种羞耻感被基督徒新的尊严——«上帝的仆人»——所抵消。这个称谓非但没有贬低之意,反而是最崇高的。在旧约中,最伟大的人物(摩西、大卫、众先知)都享有«上帝的仆人»的称号。耶稣自己也通过道成肉身,取了奴仆的形象(腓立比书2:7)。成为上帝的仆人,意味着参与基督的使命,与历史上的神圣工作紧密相连。.

这种新的身份赋予基督徒不可剥夺的尊严。基督徒不再由过去的罪过、失败或软弱所定义,而是由他对上帝的归属、他对基督身体的参与以及他对成圣的呼召所定义。这种身份的重新定义带来了深刻的心理和灵性解放。可耻的过去不再决定未来;新的开始成为可能。.

保罗用«如今»一词来概括这段从羞耻到尊严的转变。这个时间性的词语标志着洗礼所带来的决定性改变。洗礼之后,一切截然不同。洗礼之前,我们被罪恶和羞耻所捆绑;而如今,我们拥有了上帝儿女的自由和至高者仆人的尊严。这种转变的时间维度至关重要:救恩不仅是未来的应许,更是如今已经开启的现实。.

这种尊严的恢复对自尊和人际关系有着切实的影响。基督徒不再以他们的表现、成就、社会地位或财富来定义自己。他们的价值建立在一个不可动摇的根基之上:上帝在基督里彰显的无条件的爱。这种新的身份认同基础使他们摆脱了焦虑的竞争、对认可的渴求和有害的攀比。它使他们能够平静地接受自身的局限,同时敞开心扉,接受恩典所带来的渐进式改变。.

在一个充斥着身份认同危机、自我分裂和对存在意义感到迷茫的世界里,保罗的信息提供了一个坚实的锚点。基督徒的身份不会因环境、情绪或他人的看法而动摇。它建立在上帝坚定不移的信实之上,祂呼召每个人,并赋予他们独特的使命。这种身份的稳定性使我们能够在经历考验、失败和危机时,不至于迷失方向。.

«你们既从罪中得释放,就作了神的奴仆。»(罗马书 6:19-23)

从死亡到永生:存在的终极意义

文本的第三个重要维度涉及人类存在的最终目的。保罗提出了两个对立的归宿:死亡和永生。这种对立贯穿了保罗神学的全部内容,并赋予了整个论证以意义。.

保罗所说的死亡并非仅仅是肉体生命的终结,而是一种属灵的现实:与万物之源——上帝——彻底分离。罪的«代价»便是这种死亡,这是合乎逻辑且不可避免的报应。其中存在着一个不容置疑的逻辑:凡与生命之源分离的,都必死无疑。这种死亡被视为罪的«代价»。意见这个词指的是罗马士兵的薪饷。罪恶终将自食其果,这是严酷的法则。没有惊喜,没有欺骗: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这种死亡从此刻就开始了,甚至在生物生命终结之前。执意拒绝上帝的罪人已经经历了一种属灵的死亡:内心的空虚、意义的缺失、无法真诚地爱人以及自我中心。«你现在感到羞耻的行为»中蕴藏着死亡的种子,逐渐摧毁了人拥有真正生命的能力。因此,保罗认为,永死是始于尘世的这一过程的必然结果。.

这种致命的逻辑与上帝白白赐予的礼物——在基督耶稣里的永生——截然相反。«永生»一词(zôè aiônios()主要指的并非无限的时间,而是一种生命的品质,即上帝的生命。它是参与神圣的存在,进入三位一体的共融,是上帝自身所具有的圆满存在和爱的特征。.

«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这句话至关重要。永生并非外在的奖赏,也不是因善行而获得的奖赏。它是在基督里的生命,与他相交,参与他的逾越奥迹。正因为基督藉着复活战胜了死亡,我们才能进入这永生。正是藉着我们与基督的洗礼结合,我们才能获得这永生。.

«薪水»和«免费礼物»之间的对比(魅力这是根本所在。罪的运作遵循功德逻辑:人因罪而招致死亡。而上帝的运作遵循恩典逻辑:他白白赐予生命。这种不对称性揭示了上帝的本质——无条件的爱,丰盛的慷慨。永生无法靠我们的努力赚取、赢得或征服。它只能以感恩之心,视之为纯粹的恩赐而接受。.

这种对终极目的的理解从根本上改变了当下存在的意义。生命不再是一系列漫无目的、毫无意义的随机事件,而是一场通往永生圆满的朝圣之旅,一个成熟的时期,在这个时期,我们自由的根本方向将被决定。每一天,每一个选择,每一个行动,都影响着我们走向生命还是死亡。.

保罗由此确立了一种个人历史神学。人类的存在随着时间推移而展开,最终指向一个终极目标。这个目标并非外在强加的,而是源于个人的自由选择。上帝无限尊重我们的自由,即便我们的自由背离了他。但他始终赐予恩典,引导我们走向永生。人类的自由与神圣的恩典之间的张力在此得以体现:上帝渴望我们获得永生,并为此付出一切,但他从不强迫我们。.

这种末世论观点的实际意义极其深远。如果永生是存在的真正目的,那么我们必须相对化地看待世俗的现实,但并非要轻视它们。物质财富、社会地位和感官享乐本身既非善也非恶,但它们必须服务于最终的目标。当它们被绝对化,被当作目的本身来追求时,它们就会变得有害。而当它们被视为服务于永生的手段时,它们就会变得有益。.

传统

保罗关于自由是上帝奴役的教义深刻地影响了基督教传统,并在教父学、中世纪神学和灵修中得到了许多回响。.

圣奥古斯丁在他的 忏悔录, 奥古斯丁对这种悖论式的奴役主题进行了详尽的阐述。他描述了自己皈依基督教之前虚假自由的经历:«我以为不侍奉你们就自由了,但我其实只是自己欲望的奴隶。»这位希波主教指出,远离上帝的人的意志是分裂的,它无法行出自己所渴望的善。唯有通过解放性的恩典,人的意志才能重获统一和真正的自由。对奥古斯丁而言,基督徒的自由是« 自由大 »更高的自由不在于能够犯罪,而在于出于对上帝的爱而不再能够犯罪。”.

托马斯·阿奎那,在 神学大全, 他以哲学的方式阐述了保罗的这种直觉。他区分了漠然的自由(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的能力)和品质的自由(安住于善中)。前者是不完美的,因为它蕴含着堕落的可能性。后者是完美的,因为它充分实现了为善而造的理性本性。侍奉上帝就是获得这种更高的自由,在这种自由中,人的意志与神的意志和谐地结合,并在这种结合中找到其自然和超自然的圆满。.

修道传统使«上帝的仆人»这一概念得以形成(神的仆人荣誉称号。圣本笃在他的 统治者, 这段文字将修道生活描绘成«侍奉主的学校»。修士们通过誓愿承诺完全服从,这非但没有限制他们的自由,反而使他们摆脱了世俗欲望和幻象的奴役。这种修道式的服从具体体现了保罗关于侍奉天主的理念。.

依纳爵灵修也探讨了这一主题。 灵修. 圣依纳爵·罗耀拉曾就«双重标准»进行默想,其中基督与撒旦彼此对峙,各自呼召人们侍奉。«原则与基础»阐明,人类被创造是为了侍奉天主,一切受造物都应被利用,以利于实现这一目标。依纳爵的’无私«理念与保罗的奴役观有着悖论式的相似之处:如此依恋天主,以至于摆脱了其他一切。.

教会的神秘圣师阿维拉的德兰和十字若望将与天主的转化性结合描述为一种彻底的自我空虚,而这种空虚,看似矛盾,却能使人完全实现。十字若望写道:«要成为一切,就要渴望成为虚无。»这种虚己的逻辑与保罗的教导遥相呼应:唯有通过空虚自己,成为天主的奴仆,人才能获得圆满。.

基督教礼仪不断颂扬自由与服侍的辩证关系。在感恩经中,神父说:«服侍天主就是作王。»这句简洁的箴言表达了这样的信念:服侍天主赋予人真正的君王权柄,使基督徒与基督的主权合而为一。受洗者之所以是«被拣选的族类,有君尊的祭司,圣洁的国度»,正是因为他们是天主的仆人。.

天主教教理问答 它教导说,«当自由归向天主,归向我们的福乐时,自由便达到完美»(《天主教教理》1731)。它还指出,«人行善越多,就越自由»(《天主教教理》1733)。这些表述呼应了保罗的直觉:真正的自由不在于随心所欲,而在于渴望真正美好的事物,也就是与天主的旨意合而为一。.

冥想

为了将这一理念具体体现在日常生活中,以下是一个分为七个步骤的精神之旅:

1. 对当前奴隶制形式的冷静审视: 请花点时间静下心来,认真思考究竟是什么在主宰我的生活。我究竟在为哪些现代«偶像»牺牲我的时间、精力和资源?是金钱、他人的看法、社交媒体,还是即时满足?

2. 认识到虚假的自由: 反思那些我曾以为顺从混乱欲望就能获得自由的时刻,并正视那些选择带来的苦涩果报。欣然接受健康的羞耻感,将其视为真理之光。.

3. 对上帝的信任行为: 每天早晨,明确地念诵一段奉献的祷文:«主啊,我将我的一天交托在您的手中。愿我的一切行为都服务于您的公正和圣洁。»

4. 具体政策决定: 找出让我深陷罪恶的具体习惯或行为,并下定决心用它来服侍上帝。例如,把看屏幕的时间用来阅读灵修书籍或服侍他人。.

5. 经常领受圣事: 定期领受和好圣事,以洁净罪的捆绑;领受圣体圣事,以增强侍奉天主的能力。这些圣事更新了洗礼的恩宠。.

6. 对永生的冥想: 每天抽出十分钟时间来默想永生的应许。慢慢阅读罗马书6章23节:«因为神的恩赐,在我们的主基督耶稣里,乃是永生。»让这段经文深深触动你的心。.

7. 致力于提供切实有效的服务: 选择一项慈善工作,以谦卑之心服务挚爱之人,以团结互助之举。认识到以慈善之心服务他人就是服务上帝,并体验真正的自由。.

这段旅程不应被视为一条新的、束缚人心的律法,而应被视为一条通往自由的道路。神的恩典先于、伴随并成就我们的一切努力。重要的是要坚守根本方向:日复一日地将生命更多地奉献给神的服侍。.

«你们既从罪中得释放,就作了神的奴仆。»(罗马书 6:19-23)

结论

圣保罗在罗马书6:19-23中的信息对我们这个时代具有巨大的变革力量。在一个痴迷于个人自主、将自由理解为不受约束的社会里,这位使徒提醒我们一个令人不安却又充满解放意义的真理:人离不开归属感。唯一的问题是:我们属于谁?

对上帝的奴役,远非疏离,反而彰显了我们人性的最高境界。当我们甘愿侍奉正义与圣洁时,我们非但不会贬低自己,反而会成就自我。当我们弃绝罪恶的虚假自由,我们便能获得上帝儿女的真正自由。当我们甘愿舍弃自我,我们便能获得永生。.

保罗的这一教义呼唤一场真正的内在革命。它邀请我们彻底改变优先事项,颠覆原有的价值体系。当我们想到永生的白白恩赐时,那些看似重要的事物(即时的享乐、舒适、世俗的成功)便失去了吸引力。那些看似束缚的事物(顺服上帝、遵守诫命、服侍邻舍)却显露出其自身,成为通往真正喜乐的道路。.

保罗的呼召在今天显得尤为迫切。我们当代人正集体承受着罪的捆绑所带来的苦果:各种各样的成瘾、存在的空虚、破碎的人际关系以及对人生意义的绝望追寻。基督教的信息并非一种压抑的道德规范,而是释放的契机。上帝伸出援手,邀请我们:«来,成为我的仆人,你就会发现你真正的身份。»

每个人都被邀请迈出这一步,经历这根本性的转变。这并非依靠英勇的意志力,而是通过谦卑地信赖神圣恩典。上帝已经通过基督成就了这至关重要的事。我们只需接受这份白白赐予的礼物,让自己从枷锁中解脱出来,让自己被祂的爱所改变。洗礼开启了这解放的旅程;而日常生活则必须不断地使之成为现实。.

愿每个人都能听到保罗的呼召,并慷慨回应:«你们既从罪中得释放,就当作神的奴仆,收割成圣的果子,这便成就永生。»

实际的

  • 每天默想罗马书6:23 让薪酬与免费礼物之间的对比深入人心,重新唤起人们对上帝的感恩之心。.
  • 将奴隶制的具体形式与罪恶联系起来。 (愤怒、诽谤、懒惰、贪婪)并下定决心在圣事恩典的帮助下皈依。.
  • 每天早晨将一天的时间献给上帝 通过简短而真诚的祈祷,请求一切行为都以荣耀他为目标。.
  • 定期参与和好圣事 (理想情况下每月一次)以保持对洗礼解放和圣洁进步的认识。.
  • 阅读并默想上帝仆人的伟大事迹 (摩西、玛利亚、圣徒们)从他们充满爱的顺服中汲取灵感。.
  • 抽出时间实际服务他人。 (探望病人,扶助穷人,倾听受苦者的心声)体验侍奉神圣之乐。.
  • 培养一种末世论的存在观 通过经常提醒自己,永生才是真正的目的,而暂时的现实必须朝着这个目的发展。.

参考

  1. 《耶路撒冷圣经》, ,完整版,Cerf,2000。关于罗马书 6:19-23 的文本及其在整封保罗书信中的上下文。.
  2. 圣奥古斯丁, 忏悔录, 第七至八卷,由皮埃尔·德·拉布里奥尔翻译,《美好文学》系列。论述从罪恶中获得解脱和获得真正自由的个人体验。.
  3. 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第一卷第二部分,第1-5题 (在最后一端) 问题 6-21 (论人类自由)。为了基督教自由的哲学和神学综合。.
  4. 圣依纳爵·罗耀拉, 灵修, 特别是关于原则和基础以及对两标准的思考。关于选择侍奉的师父。.
  5. 天主教教理问答, 参见第1730-1748段(关于人类自由)和第1987-2005段(关于正当理由)。有关这些问题的官方指示。.
  6. 罗马诺·佩纳, 致罗马人书, 《新约圣经注释》,Cerf,2015 年。对历史和神学背景进行了深入的诠释。.
  7. 约瑟夫·拉辛格(本笃十六世), 拿撒勒的耶稣, 第 1 卷, ,关于自由的章节。旨在对基督教自由的真正本质进行当代反思。.
  8. 查尔斯·朱内特, 圣言会, 第二卷, 论恩典与自由。论救赎秩序中神圣恩典与人类自由之间互动关系的系统神学。.

通过圣经团队
通过圣经团队
VIA.bible 团队制作清晰易懂的内容,将圣经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兼具神学的严谨性和文化适应性。.

另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