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圣保罗使徒致罗马人书信
兄弟,,
    罪恶不可在你的肉身中作主。
并使你服从他的意愿。.
    不要将你们的身体肢体献给罪。
如同为不公正服务的武器;;
相反,你们要把自己献给上帝。
就像活人从死里复生一样,,
向神献上你的肢体
如同正义的武器。.
    罪必不再辖制你们:
事实上,你已不再受法律约束。,
你们都是蒙受上帝恩典的人。.
    所以呢?既然我们不受法律约束。
但对于恩典而言,,
我们要犯罪吗?
决不。.
    你不知道吗?
你们甘愿甘愿为奴的那一位
服从他,,
你们要服从的就是他。,
你们是奴隶:
要么是因为罪恶,而罪恶会导致死亡;,
也就是说,顺服上帝,就能获得正义。.
    但让我们感谢上帝:
你们这些曾是罪恶奴隶的人,,
你现在已经全心全意地服从了。
按照你所接受的教导所呈现的模式。.
    摆脱了罪恶,,
你们已成为正义的奴隶。.
——主的话语。.
《重获新生:圣保罗论恩典的内在革命》
如何从罪的奴役走向复活后的彻底自由
在写给罗马人的信中,圣保罗发出了强有力的呼吁:要将自己以复活的姿态呈现在上帝面前。这并非一句虔诚的比喻,而是一个彻底改变的纲领。面对罗马基督徒在道德妥协的诱惑下挣扎,这位使徒揭示了一个解放性的真理:恩典并非使我们免于遵守伦理,而是使我们能够遵守伦理。对于每一位寻求真实活出信仰的信徒而言,这段经文提供了一把至关重要的钥匙:理解基督徒的生活并非一场英勇的道德斗争,而是一次重生,一次让我们全身心投入到争取正义的战斗中。.
在将这段经文置于保罗关于恩典与律法的更广泛辩论背景下进行考察之后,我们将探讨其核心悖论:基督徒的自由竟沦为自愿的奴役。随后,我们将展开三个主要主题:复活作为当下事件、身体作为属灵领域以及带来自由的顺服。最后,我们将思考这段经文在基督教传统中的回响,并提出具体的实践应用建议。.

语境
《罗马书》第六章标志着圣保罗论证的关键转折点。在前几章中,保罗已经阐明救恩唯独来自信心,而非律法的行为。接下来,他预见到一个棘手的反对意见:既然罪恶越多,恩典就越发丰盛,为何不继续犯罪,好让恩典更加彰显呢?这个问题看似荒谬,实则揭示了一种挥之不去的诱惑:将基督徒的自由转化为道德放纵。.
保罗大约在公元57-58年从哥林多写信给罗马人。当时他尚未到访过罗马,但他对那里的紧张局势有所了解。那时的罗马教会多元化,既有虔诚遵守律法的犹太基督徒,也有新近皈依基督教的外邦基督徒。恩典与道德的关系并非神学思辨,而是关乎这些信徒的日常生活:在帝国的首都,在异教神庙和不道德行为的环绕下,如何才能活出基督徒的样式?
我们正在探讨的这段经文出自一个论证严密的段落。保罗刚刚解释过,基督徒藉着洗礼与基督同死同复活。这种与被钉十字架又复活的基督的联合并非象征性的:它使人与旧生命在本体论上彻底决裂。旧我与基督同钉十字架,为的是要消灭罪身。从此以后,受洗之人便进入了一个新的秩序——复活的秩序。.
在这段摘录中,使徒阐述了这一神学真理的实际意义。他运用了极具军事色彩的词汇:将身体的四肢比作交战双方可以使用的武器。这种语言的军事化并非偶然。身为罗马公民的保罗对罗马军团的组织结构十分熟悉,他运用这种意象是为了表明中立是不可能的:人必然要侍奉一位主人,要么是罪,罪会引向死亡;要么是神,神会引向义。.
这段经文的修辞结构揭示了保罗的教导理念。首先,是一个否定性的命令:不要让罪掌权。接着是双重的论述:不要将你们的肢体献给罪,而要将自己献给神。然后,是一个神学上的论证:你们不再受律法的约束,而是在恩典之下。接着,是一个预先设想的反对意见及其反驳。最后,是感恩和对信徒新境况的描述。.
这段文字属于道德劝诫的范畴,但它与简单的劝诫不同,其根基在于基督论和洗礼。保罗并非提倡一种可通过理性获得的自然道德,而是提倡一种植根于逾越事件的伦理。道德的转变源于与基督的神秘结合。正是神学指示与伦理命令之间的这种结合,构成了保罗道德的独特性和力量。.

分析
这段经文的核心在于一个看似矛盾的陈述,它颠覆了我们所有的既定观念:真正的自由在于成为上帝的仆人。要理解这种颠覆,我们必须把握保罗的人类学视角。人从来不处于绝对自主的状态。他始终处于一种依赖关系之中。唯一的问题是:他属于谁?
这一论点与构成希腊思想乃至后来的现代性基础的自治理想截然相反。在保罗看来,对彻底独立的诉求恰恰构成了异化的最高形式。人类拒绝侍奉上帝,并非赢得了自由,而是屈服于罪——一个远比上帝更无情的暴君。在保罗神学中,罪并非主要是一种道德上的缺陷,而是一种奴役人类的宇宙力量。它是一种人格化的、近乎拟人化的力量,主宰一切,并使死亡主宰一切。.
这段经文的动态揭示了一个三阶段的解放过程。第一阶段:觉察。保罗向他的读者发出挑战:你们难道不知道吗?这个反问句暗示真理早已为人所知,但尚未被完全接受。基督徒拥有救赎的知识,但必须让这知识改变他们具体的生存状态。第二阶段:感恩。让我们感谢上帝:解放并非来自人的努力,而是来自神的旨意。它呼唤的是感恩,而非骄傲。第三阶段:实践的重新定位。将自己献给上帝:所获得的自由必须通过每日的选择来激活。.
最引人注目的表达仍然是“死而复生”。保罗并没有说:你们要像已经脱离死亡的活人一样示意,而是要像已经经历过死亡并复活的活人一样示意。这细微的差别至关重要。这意味着基督徒的生命不是逃避死亡,而是战胜死亡,是已经经历死亡并得胜而出的生命。洗礼成就了这段经文:信徒浸入基督的死中,便复活进入新的生命。.
这种新生命具有与普通生物生命截然不同的特质。它已经拥有永生;它是属灵的生命,是面向神的生命。因此,自然而然地产生了伦理上的必然要求:既然你们已经复活,就当活出复活的生命。这个命令源于陈述语气。它不是:努力通过道德生活来获得复活;而是:因为你们已经复活,道德生活既成为可能,也成为必要。.
律法与恩典的对比揭示了这种新的可能性。在律法之下,人类知道什么是善,却无法做到。律法揭示了罪,却没有提供战胜罪的力量。它规定了行为,却没有改变行为本身。而恩典则改变了道德主体的状态。它不仅指明道路,更赋予人行走这条道路的能力。它创造了一种新型的人,这种人能够做到不再是外在的约束,而是内在的委身。.

复活:一件现在发生的事情,而不是未来的事情
保罗谈到活人从死里复活时,并非将复活投射到遥远的来世。他肯定复活已经发生,以圣礼的形式,在洗礼的水中实现。这一肯定挑战了我们倾向于将伟大的基督教应许归于一个舒适的末世未来。复活不仅仅是令人安慰的盼望,更是今日改变生命的现实。.
复活的现实解释了保罗呼召的紧迫性。如果我们已经复活,那么我们每时每刻仍按照罪的旧逻辑生活,就构成了一种无法忍受的矛盾。这好比一个获释的囚犯选择留在牢房里。门已敞开,锁链已断,但人必须有勇气跨过门槛,才能真正享受这来之不易的自由。.
教父们对现世复活的神学进行了精辟的阐述。在他们看来,基督徒生活在两次复活之间:一次是已经完成的洗礼复活,另一次是尚未实现的肉身复活。在这两次复活之间,是教会的时期,是教会成长并最终完全彰显已然以种子形式赐予之物的时期。圣奥古斯丁将这种情况比作一位继承人,他已经拥有了地契,却尚未享受到继承的喜悦。.
从实际意义上讲,以复活者的身份生活意味着要效法一个不再惧怕死亡的人。殉道者们将这种逻辑贯彻到底:对于那些已经与基督一同经历死亡的人来说,肉体的死亡不再令人恐惧。它成为一段旅程,而非一次断裂。这种战胜死亡的胜利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那些细微的“死亡”之中:放弃不公正的特权,选择宽恕而非复仇,付出而不求回报。这些行为都在宣告:我活出一种不再惧怕死亡的生命。.
此次复活也改变了我们与时间的关系。它将永恒的维度引入到时间的范畴之中。复活的基督虽然仍行走在世上,却已住在天国里。祂是两座城的公民,但祂真正的家乡在天上。这种双重身份并非使祂轻视尘世;恰恰相反,正因为祂已分享永生,基督徒才能全心投入到历史的正义事业中,而不被荒谬或绝望所击垮。祂深知死亡并非最终的结局,爱比死亡更强大,良善终将战胜一切。.
这种积极的盼望使基督徒与天真的乐观主义者和幻灭的悲观主义者截然不同。他并不忽视邪恶;他甚至承认邪恶在历史和人心中拥有巨大的力量。但他知道邪恶已被战胜,即使胜利尚未完全显现。因此,他像一位深知战争结局已定的战士那样,满怀信心地战斗,即使仍有战斗需要打。.
身体:精神领域和战场
保罗使用了一系列与身体相关的精准词汇。他并没有将灵魂或精神与身体对立起来,而是将身体的各个部分视为可以操控的工具。这种对身体的关注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因为它驳斥了常常玷污基督教灵性的二元论。.
对使徒而言,身体并非灵魂的囚笼,而是属灵生命的所在。基督徒藉着身体事奉神或罪。身体的肢体——手、脚、口、眼——成为属灵争战的武器。这种军事化的语言表明,身体是战场,是两个对立国度争夺的领域。.
这种理念具有极其深远的现实意义。首先,它意味着圣洁并非纯粹的意图,而是具体的行动。我的身体如何塑造我的灵性命运。举止至关重要:我行走的方向,我双手触摸的事物,我口中说出的言语。基督教道德并非理想化的,而是融入生活的。它并非轻视物质世界,而是认真对待它,将其视为顺服或反抗的场所。.
此外,这种方法重视灵修的身体实践:斋戒、施舍、朝圣、俯伏和礼仪姿势。这些实践并非仅仅是民间习俗的装饰,而是将身体献给上帝的具体方式。当我跪下祈祷时,我的身体承认上帝伟大,而我渺小。当我伸出手施舍时,我的手臂成为神圣慈善的工具。当我斋戒时,我的胃学会了灵性的自制。.
这种关于身体的神学也阐明了基督教性道德中常被误解的部分。如果身体是基督的肢体,是圣灵的殿,那么某些对身体的使用就变得不可能,这并非出于清教徒式的禁忌,而是出于本体论上的一致性。正如保罗在写给哥林多人的信中所说,我们不能将基督的肢体与妓女结合。这并非意味着性行为本身是邪恶的,而是因为它与身体的联系如此紧密,以至于其意义远远超越了单纯的肉体欢愉。.
保罗关于身体的智慧,恰好与两种截然相反的谬误保持着平衡。一方面,天使的观点忽略了身体,追求一种脱离肉体的灵性生活;另一方面,唯物主义将人性简化为生物性的躯体,否认任何超越性的维度。保罗肯定地说:你们的身体注定要复活;它蒙召要分享神的荣耀,因此要像对待圣所一样尊重它,同时也要认识到它必须顺服圣灵。.
解放式服从:自愿奴役的悖论
保罗最令人费解的论述是:你们既从罪中得释放,就作了义的奴仆。奴役怎能是自由呢?这岂不是自相矛盾吗?要理解这个悖论,我们必须区分两种奴役状态。.
第一种奴役形式,即罪的奴役,是人被迫忍受的。没有人会故意选择成为罪恶的奴隶。我们不知不觉地陷入其中,滑入其中,最终深陷其中无法自拔。圣奥古斯丁在他的《忏悔录》中对这种状态做了精辟的描述:“我本想行善,却行了恶,被恶习束缚,成了情欲的囚徒。”这种对罪的奴役以强迫、疏离和丧失自制力为特征。罪人不再自由;他们被欲望所驱使,被恐惧所操控,被恶习所支配。.
第二种服从形式,即正义的服从,被选中了。这是一种自由的服从,一种自愿的顺从。它类似于音乐家的奉献精神,他们遵守和声规则并非出于束缚,而是因为他们知道这种纪律是他们创作自由的必要条件。又如运动员为了胜利而进行严格的训练。在这两种情况下,被接受的规则带来的不是疏离,而是解放。.
保罗进一步解释道:你们全心全意地遵守了教导的模式。基督徒的顺服并非盲目地屈从于专断的权威,而是发自内心地效法基督的榜样。希腊语中“榜样”一词,意指印记,一种留下痕迹的印记。受洗之人领受了基督的印记,效法基督,成为基督的形象。因此,顺服基督教教义,就是完全地成为自己,实现自己最深层的呼召。.
这种解放性的顺服体现在生活的具体选择中。每当我选择真理而非方便的谎言,我的言语便摆脱了欺骗的束缚。每当我选择忠诚而非追求私利,我便释放了自己真正爱的能力。每当我践行正义而非谋求私利,我便摆脱了自我贬低的自私。.
基督教灵修传统发展出一套完整的服从教义。修道士的服从誓言正是为了实现这种看似矛盾的自由。通过放弃自己的意志,修士发现了上帝子女真正的自由。他学会遵行上帝的旨意,并在这种意志的合一中找到平安。这不再是“我必须做的事”与“我想做的事”之间永无休止的斗争,而是欲望与责任之间的和谐。.
对于世上的基督徒而言,这种带来自由的顺服虽然实践方式不同,但其逻辑却是一样的。它意味着每天将自己的选择、决定和行为呈献给上帝,使之与通过良心、圣经和教会训导所认识的神的旨意相符。这种每日的呈献逐渐形成一种习惯,一种圣洁的本性。曾经的努力变成了自然而然的,美德也成长为智慧。.

传统与渊源
保罗关于救赎恩典的神学深刻影响了整个基督教传统,尤其通过两位重要人物——圣奥古斯丁和马丁·路德——得以体现。奥古斯丁在与伯拉纠主义者的辩论中,发展了有效恩典的教义,这种恩典能够真正改变人的意志。对他而言,恩典不仅仅是对道德努力的外在帮助,更是一种内在的力量,它能医治被罪所伤的意志,使人能够真正地爱上帝。.
奥古斯丁关于基督徒自由的论述与保罗的辩证法完全一致。在他的《论恩典与自由意志》一书中,奥古斯丁解释说,真正的自由并非在善恶之间做出选择的能力,而是不再犯罪的能力。这种“摆脱犯罪必然性的自由”(libertas a necessitate peccandi)是天国蒙福者的特征,也是那些生活在恩典之下之人的预兆。.
十三世纪,托马斯·阿奎那将这一观点融入了他的神学综合体系中。在《神学大全》中,他区分了“行动自由”(libertas a coactione),即即使是罪人也拥有的、不受约束的外在自由;以及“苦难自由”(libertas a miseria),即唯有恩典才能赋予的、摆脱罪恶苦难的内在自由。在阿奎那看来,完美的德行使人自由,因为它使意志与责任相一致:有德之人会自发地行其所爱之善。.
基督教神秘主义传统探索了恩典中自由的实践层面。十字若望谈到,为了使天主完全地行事,人必须舍弃自我。阿维拉的德兰修女描绘了内在城堡的居所,灵魂在那里不断进步,最终与天主合一。方济·沙雷氏教导了温柔的爱的顺服。在所有这些伟大的灵修人物身上,我们都发现了保罗的主题:完全地将自己交付给天主,才能找到真正的自由。.
早期教会的洗礼仪式完美地诠释了我们的观点。该仪式包含三重弃绝:我弃绝撒旦、他的浮夸和他的作为;随后是三重信仰宣告:我信圣父、圣子、圣灵。这双重转变与保罗的劝勉完全吻合:不要将自己献给罪,要将自己献给神。洗礼促成了这种效忠的转移,这种彻底的悔改,即更换了主人。.
希腊教父们发展出一套神化神学,扩展了保罗的思想。对他们而言,从罪中得释放,成为义的仆人,就是分享神的性情。恩典并非仅仅使我们成为更好的人;它使我们神化,使我们因分享神性而成为神。这种神学上的大胆源于一个信念:基督的复活为人类开启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命运:成为神本性的一部分。.
冥想
为了切实体现圣保罗“将自己以复活的形象呈现在上帝面前”的号召,以下是一个循序渐进、切实可行的七步灵性之旅:
第一步 每天清晨醒来,都要意识到今天是一份礼物。对自己说:我活着,与基督一同复活。今天赐予我,是为了伸张正义。这份清晨的觉知将指引你一整天。.
第二阶段 请具体指出你今天要向神献上的身体部位。我的脚会走到哪里?我的手会做什么?我的嘴唇会说什么?用简短的祷告,将它们清晰地呈献给主。.
第三阶段 在面临诱惑或艰难抉择时,请记住你的洗礼。在内心深处重申你对撒旦的弃绝和你的信仰告白。这一举动可以伴以十字圣号,作为洗礼的纪念。.
第四阶段 尝试某种形式的禁食或克制,无论多么轻微,都能让你亲身体验到自己并非欲望的奴隶。这可以是禁食,也可以是禁欲或戒除电子产品。.
第五阶段 每周选择一件具体的正义之举。施舍救济,探望病人,为遭受不公正攻击的人挺身而出。让你的肢体成为伸张正义的武器。.
第六阶段 晚上,做个简短的自省,审视一下自己的身体。今天我的眼睛看到了什么?我的双手是否发挥了作用?我的嘴巴是否说了有益的话?为胜利感恩,为失败祈求宽恕。.
第七阶段 每周抽出一些时间,仔细默想圣保罗的这段经文。慢慢阅读,在特别触动你的句子上停下来,反复思考,祈求圣灵引导你将这句话从理智传递到心灵,再从心灵转化为行动。.
结论
圣保罗写给罗马人的呼吁,在今天看来更显紧迫。在这个将自由与放纵混淆、将自主简化为绝对独立的时代,这位使徒的话语提供了一条看似矛盾的解放之路:真正的自由在于将自己完全献给上帝。这并非另一种形式的奴役,而是摆脱一切奴役的途径。.
以复活之身生活,并非追求不可能的道德英雄主义,而是欣然接受那改变生命的恩典。圣保罗所倡导的内在革命,并非对旧我的渐进式改进,而是彻底的重生。洗礼使我们成为新造的人。如今,关键在于让这份新生渗透到我们存在的方方面面:我们的思想、欲望、选择、人际关系和承诺。.
将自己的身体作为死而复生的生命献给上帝,就是将每日的每一个举动都化作复活的行动。就是将基督战胜死亡的胜利铭刻在世人的血肉之躯上。就是见证爱胜过一切毁灭的力量。就是在邪恶玷污历史的种种证据面前,宣告光明早已战胜黑暗。.
这种重生的生命改变了社会。不再畏惧死亡的男男女女,在争取正义的斗争中所向披靡。他们可以承担爱的所有风险,因为他们不再受世俗逻辑的束缚。他们拥有上帝的自由,那是一种无条件给予、无限宽恕、在绝望中仍抱有希望的自由。.
因此,保罗的邀请是一项革命性的呼召。首先,是一场内在的革命:让上帝在我们里面掌权,而不是让罪掌权。其次,也是一场外在的革命:通过引入天国的逻辑来改变世界,在这个逻辑中,末后的反倒成了首位,服侍就是掌权,舍弃生命就是拯救生命。这就是基督徒的呼召:成为已经战胜死亡的活人,成为选择顺服的自由人,成为公义的仆人,彰显上帝儿女真正的自由。.
实际的
- 复活的觉醒 每天以感谢上帝赐予生命开始,并重申自己将奉献给上帝为己任。.
 - 洗礼纪念 :要有意识地划十字,记住通过洗礼,一个人已经与基督一同死去并复活。.
 - 身体检查 每天晚上,都要审查我的成员的行为(眼睛、手、嘴),以辨别他们所行的是公义还是罪恶。.
 - 练习 每周进行一项具体的慈善或正义行为,让身体参与其中:施舍、探访、服务。.
 - 解放斋戒 通过定期进行某种形式的禁欲来学会控制欲望,并获得摆脱需求的内心自由。.
 - 保琳冥想 每周慢慢阅读并思考罗马书第 6 章,祈求圣灵将神的话语带入具体的生活中。.
 - 圣体圣事庆典 :定期参与弥撒,在弥撒中重温逾越奥迹,这是我们复活和获得新自由的源泉。.
 
参考
主要圣经来源 罗马书第6章;加拉太书5章1-13节论基督徒的自由;哥林多前书6章12-20节论身体是圣灵的殿。.
教父传统 圣奥古斯丁,《论恩典与自由意志》;圣约翰·克里索斯托,《罗马书讲道集》。.
中世纪神学 :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第一卷第二章,论恩典;克莱尔沃的伯纳德,《论恩典与自由意志》。.
现代灵性 马丁·路德,《基督徒的自由》;十字若望,《攀登加尔默罗山》;里雪的特蕾莎,《灵魂的故事》。.
当代评论 : Romano Guardini,《苏格拉底之死与基督之死》;Joseph Ratzinger(本笃十六世),《基督教导论》;Hans Urs von Balthasar,《神圣戏剧》。.
释经学研究 :斯坦尼斯拉斯·里昂内,《圣保罗眼中的基督徒的自由》;塞斯拉斯·斯皮克,《新约的道德神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