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太22:34-40)

分享

圣马太福音记载的耶稣基督福音

    当时,,
    法利赛人,
得知耶稣已经平息了撒都该人的怒火之后,,
他们聚集在一起,,
    其中一位律师问了耶稣一个问题
付诸实践:
    «法律教师,,
最大的诫命是什么?»
    耶稣回答他:
« 你要爱耶和华你的神
全心全意地,
全心全意地投入。.

    这是最伟大的诫命,也是第一诫。.
    第二点与此类似:
要爱人如己。.
    整部律法都建立在这两条诫命之上。,
以及先知们。»

            让我们颂扬上帝的圣言。.

全然地爱:当双重诫命成为一种生活方式

如何体验上帝和邻舍的爱,如同一次改变人生的灵性呼吸。.

福音的核心,寥寥数语便概括了整部律法和先知书:尽心尽性爱天主,爱人如己。耶稣并非将二者对立,而是揭示了爱的源泉与爱的传播之间至关重要的统一性。一切灵性生活和人生的真谛都依赖于这种联系。本文旨在帮助那些寻求将祈祷与行动、信仰与关系、默想与责任融为一体的人们。.

  1. 福音背景:耶稣运用智慧来应对律法。.
  2. 对双重诫命的分析:垂直之爱与水平之爱的统一。.
  3. 部署的轴心:心、魂、意——以及下一个。.
  4. 实际应用:内心生活、家庭、社区。.
  5. 千年传统:从《诗篇》到当代圣徒。.
  6. 练习建议和最终祈祷:用行动表达爱。.

语境

马太福音22:34-40的这段经文,是在充满争议的氛围中展开的。耶稣刚刚回答了撒都该人对复活的怀疑;现在,恪守律法的法利赛人也想反过来试探他。他们的问题看似无害:«哪一条诫命最大?»但在公元一世纪的犹太教中,律法包含613条诫命。选择其中一条就可能使整体有所缺失。耶稣的回答是决定性的,并非通过排除,而是通过成全:他没有否定任何一条,他建立了一种等级制度,同时又将所有诫命统一起来。.

耶稣引用申命记(6:5):«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耶和华你的神。»对神的爱是包罗万象的——心:情感和意志;魂:生命力;意:对神圣真理敞开的理智。然后他又说:«要爱人如己»(利未记19:18)。通过连接这两节经文,他并非简单地并列两种爱:他是在展现它们的相互依存。一种爱源于另一种爱,如同同一根蜡烛的火焰。.

这段经文是福音信息的核心:它概括了律法和先知书,也就是从摩西到耶稣的全部神圣教诲。这种概括并非道德上的简化,而是神学上的浓缩。爱成为启示的结构轴心;它既是诫命,也是回应;既是源头,也是终点。.

今天礼仪中使用的诗篇24篇中的阿肋路亚(«上帝啊,求你将你的道路指示我,以你的真理引导我»)照亮了整个礼仪。爱上帝就是行在他的道路上;爱邻舍就是与他的真理相契合。圣言与生命合而为一:行在爱中的人必发现真理,寻求真理的人必学会爱。.

因此,这段经文并非提出遥不可及的指令,而是提供了一种内在转化的教导。认真对待这两条诫命,就能重塑我们的价值观,打破神圣与日常的界限,使每一次相遇都成为启示的契机。.

垂直与水平之爱的统一

乍看之下,爱有两种:一种是指向上帝,那无形的至善之源;另一种是指向邻人,那有形的上帝形象。耶稣将二者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以至于将二者割裂开来,就等于否定了爱的本质。爱上帝而不爱人,会陷入灵性的幻觉;爱人而不以上帝为参照,则会沦为枯燥乏味的人文主义。.

这种合一并非对称:第一种爱是第二种爱的基础。对天主的爱滋养并净化对邻人的爱,后者成为天主爱的标志和印证。纵向的关系滋养横向的关系。可以说:前者是根,后者是花;它们共同构成天国的活树。.

耶稣回应的语序至关重要:首先是«全心全意»,然后是«全魂»,最后是«全意»。这是一个从最私密到最清醒的过渡。爱始于情感的深处(心),延伸至生命的活力(魂),最终达到思想的光明(意)。接下来,他呼吁人们«爱人如己»:并非要与他人完全相同,而是要像上帝爱我们那样,怀着同样的尊重和希望。.

因此,爱不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深思熟虑且具有结构性的行为。它预设了一种视角转变:在自身和他人身上看到上帝的形象。仁爱成为对现实的理解。这就是耶稣总结道:«律法和先知的一切道理都系于这两条诫命。»换言之,它们构成了所有道德、所有智慧、所有正义的框架。.

这种双轴将灵性生活转化为一个连贯的整体:祈祷、聆听、服侍和公义不再是彼此独立的部分,而是同一份全然之爱的表达。从这个角度来看,基督徒不再需要在内心修行和行动之间做出选择:他们被邀请在持续不断的循环中体验这三者。.

这节经文的信息概括了福音派人文主义:爱上帝并非逃避世界,而是穿越世界去传播祂的光芒;爱邻舍并非将上帝相对化,而是在每个人的面孔中发现祂。.

全心全意去爱——生命的泉水

在圣经中,心不仅仅是情感的所在,更是人的中心,是忠诚锻造之地。«一生的果效,是从你心里发出来的»(箴言 4:23)。全心爱神意味着将自己的意志、渴望和勇气都交托给他,使自己始终以他为中心。.

这种发自内心的爱预设了一个渐进的净化过程。它意味着超越支离破碎的依恋、片面的爱和分裂的忠诚。这正是所有祈祷的任务:让上帝将我们内心散落的一切重新统一起来。从这个角度来看,每日祈祷便成为基督徒生活的生命之源:它不是逃避,而是内在的休憩,使爱得以更新。.

全心全意去爱也意味着要抵制愤世嫉俗和灵性上的疲惫。当信仰冷却,心便会封闭;爱的第一个敌人不是仇恨,而是冷漠。爱上帝,就是要保持一颗脆弱而敞开的心,一颗充满感恩的心。.

在实践中,这种爱体现在铭记所蒙受的恩典、心怀感恩以及每日表达感激之情。发自内心的爱是细致入微的:它体现在我们与他人的交谈方式、我们虔诚的祈祷以及我们行善的行动中。正是这份爱,即使在最黑暗的时刻,也能让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上帝的存在。.

因此,全心全意爱上帝并非转瞬即逝的情感,而是一种持续的抉择:与源头保持联结。这其中蕴含着爱邻人的能力,不再出于私利或同情,而是源于来自上天的力量。这颗心中的爱,成为神圣博爱的管道,进而遍及整个世界。.

全心全意地去爱

全心全意去爱,就是用赋予我们生命、在我们体内呼吸的那部分去爱。灵魂并非身体的独立部分,而是身体的内在生命。因此,耶稣要求我们所有的活力、能量、冲动和奋斗都指向天主。全心全意去爱,就是拒绝将生活分割成不同的兴趣领域,就是让信仰激励我们所有的行动,即使是最平凡的日常。.

在圣经传统中,灵魂有时是挣扎的所在。在那里,我们体验到渴望与恐惧、喜悦与疲惫。在灵魂深处爱上帝,就是接纳这种复杂的情感,并将它们献给上帝。上帝并不要求完美的爱,而是要求真爱——一种承认自身脆弱并臣服于超越自身的存在的爱。正是在这真理之中,神与祂的关系得以巩固。.

用全心全意去爱,又增添了一层意义。这里的“心智”指的是思想、理性、记忆——人类全部的意识和反思能力。信仰和理智常常被割裂开来:一方面是相信,另一方面是思考。然而,耶稣却邀请我们用理智去爱:爱上帝意味着渴望更深刻地了解他,寻求他的真理,研读他的圣言,并欣然接受理性的光芒。.

在日常生活中,这种对理性的热爱体现在阅读、学习和对真理的探求中。那些以理性爱神的人超越了理性的懒惰和意识形态的束缚。他们敢于挑战既定的认知,去阅读、聆听、冥想、比较和辨别。如此,爱便化作了清醒的头脑。信仰并非盲目,而是视野的拓展。.

耶稣将灵魂与灵性合而为一,建立了一个和谐的整体:心灵之爱(意志与情感)、灵魂之爱(活力与渴望)以及灵性之爱(智慧与洞察力)构成了一幅和谐的三联画。基督徒蒙召并非要削弱这三个方面中的任何一个,而是要将它们合而为一。上帝渴望我们以全然的生命去爱祂;这不仅体现在祈祷中,也体现在学习、工作、创造以及我们看待世界的方式中。.

爱人如己

第二条诫命与第一条相似。耶稣并没有添加道德上的补充,而是展现了第一条爱的自然延伸。爱上帝必然会引导我们爱每个人身上上帝的形象。事实上,没有爱邻舍的爱上帝是不存在的。反之,没有神圣之光的爱邻舍也是徒劳的。.

爱人如己,首先意味着承认我们所拥有的尊严。这条诫命的前提是,健康平衡的自爱是可能的。憎恨或轻视自己违背了上帝的旨意:那些知道自己被爱的人,会学会公正地爱自己,不骄傲,也不轻蔑。这种自尊便成为尊重他人的基础。.

爱人如己意味着一种良善:我渴望自己拥有的,我也渴望我的弟兄拥有。这预设了倾听、关注和拒绝冷漠。我们的邻舍不仅是亲近或相似的人,而是生命中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一个人。耶稣在好撒玛利亚人的比喻中揭示了关键:我们的邻舍不是与我们相似的人,而是那些主动接近我们的人。.

这种爱并非主要是一种感觉,而是一种抉择。许多人际关系在同情与疲惫之间摇摆不定;福音的爱更进一步:它选择在对方身上看到希望而非威胁。信仰的品质,正是在日常行动的忠实体现中得以衡量。.

在当今这个充斥着表演和疏离的社会,这条诫命重新焕发了炽热的意义:即便存在分歧、意见不合、不公和误解,也要去爱。爱由此成为一种精神上的抵抗,一种自由的行动。它不否认真理或分歧,而是通过博爱超越它们。.

因此,爱人如己便是进入天国的互惠关系:我从他人那里得到的,与我付出的一样多。邻舍不再是善意的对象,而是相遇的主体。在邻舍身上,上帝以不同的方式与我对话。从此,两条诫命合二为一:在每个人的面孔中爱上帝。.

«你要尽心、尽性、尽意爱主你的神,又要爱邻舍如同自己。»(太22:34-40)

实际应用

这条双重诫命在生活的几个领域都得到了充分体现:个人、家庭、社区、社会。.

在内心生活中, 它邀请我们走向内心的和解。爱上帝和爱邻舍意味着不与自己对立。这意味着接受自身的局限,并将之视为遇见恩典的契机。每日的祈祷、自我反省和感恩,使我们能够重获这种合一。.

在家庭中, 这意味着我们要关注与我们共度日常生活的人:耐心、倾听和切实的宽恕。最真挚的善意往往始于餐桌旁,或是在夜晚的静谧疲惫中萌芽。正是在那里,上帝的爱化作触手可及的现实。.

在工作和社会交往中, 这条诫命要求我们秉持公正和服务。尊重他人、公平待人、信守承诺——这一切都是福音之爱的体现。因此,职业道德根植于灵性:它不再是一种约束,而是一种使命。.

在社区和教会生活中, 爱化作洞察力。爱邻舍并非赞同一切,而是与他们一同寻求真理与圣洁。如此,紧张、分歧和创伤便能在祈祷和对话中找到化解。.

最后,, 在城市里, 这条诫命阐明了政治和文化:它并非将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对立起来,而是引导我们把社会视为一个立约之地。爱成为一种公民力量。基督徒并非置身于世界之外,而是身处世界缓慢转变的核心。.

传统共鸣

从申命记和利未记到约翰和保罗的书信,圣经历史讲述的是接受的爱与付出的爱如何合而为一。«我们爱,因为神先爱我们»(约翰一书 4:19)。这句话概括了整个救赎计划。.

奥古斯丁在他的布道中强调:«去爱,然后去做你想做的事。»这并非一种无政府主义的放纵,而是一条合一的准则:如果真爱激励着心灵,那么行动自然会遵循真爱的指引。托马斯·阿奎那则认为,爱德是所有美德的雏形:它赋予美德方向。没有爱德,信仰和希望都会变得麻木。.

在现代灵修传统中,里修的德兰精辟地概括了这种直觉:爱就是一切。她写道:«在教会的核心,我将成为爱。»她不追求英雄壮举,而是在细微的举动中体现忠诚。每一个微笑,每一次自我克制,每一次服务,都成为爱的行动。如此,诫命便成为可能:并非因为它容易做到,而是因为天主在我们心中活出了它。.

最后,礼仪进一步阐释了这一智慧。每一台弥撒都回荡着这样的话语:«我怎样爱你们,你们也要怎样彼此相爱。»这条古老的诫命在基督身上焕发新生,因为它建立在基督自身的爱之上:甚至舍己为人。十字架证明,爱并非空谈,而是活出生命。.

因此,从诗篇24篇到福音书,从摩西到耶稣,一条连续的脉络被书写:爱是神向人、人向神运行的根本动力。它是救赎的气息。.

冥想曲目

简短步骤:

  1. 回顾他的一天 通过寻找爱曾经显现的地方,哪怕只是转瞬即逝的瞬间。.
  2. 识别棘手的遭遇 并祈祷能从中认出上帝托付给我们的面孔。.
  3. 重燃对上帝的爱 通过诵读诗篇:«耶和华啊,求你指引我你的道路。».
  4. 采取具体行动 第二天:一条表示宽恕的信息,一项低调的服务行为。.
  5. 一天结束时要说声谢谢。 为了传递和接受爱。.

这种简单的冥想开启了一条通往和谐的道路。它将祈祷转化为行动,又将行动转化为祈祷。渐渐地,人们会发现爱并非努力,而是接纳;真爱并非强加,而是自然而然地展现。.

当前问题

这条双重诫命引发了关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深刻问题。当恐惧或不信任盛行时,我们如何去爱?我们如何调和真理与仁慈?我们如何避免将爱简化为单纯的容忍?

保持一致性的挑战: 风险在于,我们的爱会分裂:私下里爱上帝,理论上爱邻舍,但内心却彼此分离。诫命要求我们耐心地合一,这需要每日的转变。.

距离挑战: 在数字时代,爱难以表达。屏幕阻隔了真正的亲密。然而,爱邻如己需要临在:声音、眼神、肢体语言。重新发现真诚的对话,成为一种精神实践。.

对正义的挑战: 爱并非否认不平等或不法行为,而是以清醒的眼光去爱。基督教的博爱要求责任:扶助穷人,捍卫真理,缔造和平。.

内部挑战: 许多人说:«我不再懂得如何去爱了。»于是,诫命就变成了一个应许:这份礼物并非取决于我们的力量,而是取决于恩典。正是恩典恢复了我们给予和接受的能力。.

这些挑战并非否定这条诫命,而是揭示了它的深意。在2025年,全心全意地爱人如己,依然具有革命性意义:它意味着拒绝冷漠,相信每段关系都可能成为上帝临在的通道。.

祷告

主,,
您是超越一切的爱,,
愿我们的心成为我们栖身之所。.
请教导我们全心全意地爱你:
愿我们的心燃烧而不被吞噬,,
愿我们的灵魂得以呼吸你的气息,,
愿我们的灵魂不懈地追寻你的光芒。.

也请赐予我们爱邻舍的恩惠:
您托付给我们的亲人,,
偶然遇到的陌生人,
穷人、远方的人、饱受生活创伤的人。.
教我们辨认每一张脸
你的形象和你隐藏的存在。.

让我们摆脱给予的恐惧,,
冷漠使人麻木,,
囚禁的伤口。.
让我们的行动成为和平的种子。,
我们的话语中回荡着你们真理的回响。.

因为你就是道路,也是目的地。,
启迪人心的真理,
爱,使人团结。.
阿门。.

结论

唯有践行才能理解这两条诫命。耶稣并非传授道德理念,而是开辟了一条道路。爱上帝和爱人如己,就是将天地合而为一。这种合一赋予基督徒生活动力和内在凝聚力。.

在现代生活的喧嚣中,这段文字犹如一盏指路明灯,引领我们回归中心。每当我们的心迷失方向,它便会提醒我们什么是真正重要的:爱是真理的准则。每当我们的信仰变得冷漠,它便会让我们重拾温柔。每当我们的爱心变得冰冷,它便会让我们重燃爱的火焰。.

遵行这条诫命,就是让爱成为我们共同的语言。无论地位、文化或地域如何,真正懂得爱的人,就已经在说神的语言了。这是福音中最美好的应许:新世界始于有人选择去爱的地方。.

实际的

  • 以一段简短的祈祷开始新的一天:«主啊,让我像你一样去爱。»
  • 仔细阅读马太福音 22:34-40,并默想三分钟。.
  • 每天做一件无私的事,最好是默默无闻的。.
  • 审视充满爱意的夜晚,以及缺乏爱意的夜晚,并将两者都呈现出来。.
  • 选择一个性格比较难相处的人,为他/她祈祷整整一周。.
  • 将祈祷与服务联系起来:每一次祈祷都会在行动中得到实现。.
  • 每周重读一段圣约翰或德兰的经文,以滋养你内心的动力。.

参考

  1. 马太福音 22:34-40。.
  2. 申命记 6:5 和利未记 19:18。.
  3. 圣咏 24:4-5 – 礼仪阿肋路亚。.
  4. 约翰一书 4:19 – 爱先得后付出。.
  5. 奥古斯丁, 约翰一书讲道集。.
  6. 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II-II,q.23。.
  7. 利雪的特蕾莎, 自传手稿.
  8. 本笃十六世, Deus Caritas Est.

通过圣经团队
通过圣经团队
VIA.bible 团队制作清晰易懂的内容,将圣经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兼具神学的严谨性和文化适应性。.

另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