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10月23日,星期四,这一天将永远铭刻在历史长河中,成为利奥十四世教宗任期内的关键时刻。在梵蒂冈标志性的保罗六世大厅(Aula Paolo VI)——这座由皮埃尔·路易吉·内尔维设计的、拥有现代主义曲线的大厅——这位秘鲁裔美国教宗发表了振奋人心的演讲。他向来自世界各地的民众运动代表发表讲话,以罕见的坚定信念宣告«土地、住房和工作是神圣的权利»。这一宣言延续了其前任方济各的遗志,同时也为他在天主教会的社会斗争中开辟了自己的道路。.
第五次民众运动集会意义非凡。自方济各教宗发起这些会议以来,它们已成为教会与那些每日为人类尊严而奋斗的人们进行直接对话的重要平台。利奥十四世选择在这个教宗任期内彰显其与伟大的社会教宗利奥十三世的精神传承,以此表明他的教会将坚定地与最弱势群体站在一起。.
一篇震撼梵蒂冈城墙的演讲
保罗六世礼堂内洋溢着浓浓的情感。
那个星期四晚上的气氛十分独特。与会者来自世界各大洲,他们代表了现代贫困的种种面貌:朝不保夕的工人、无地农民、居住在简陋房屋中的家庭以及非正式就业者。当利奥十四世走进房间时,所有人的目光都转向他,心中充满了希望和期待。这位在美国和秘鲁两地长大的教宗,对社会不公的现实有着切身体会。.
从开篇第一句话起,就发生了不同寻常的事情。教宗平日里沉稳坚定的声音,此刻却带着一丝哽咽,流露出的真挚情感瞬间打动了在场的听众。这并非一篇机械朗读的正式演讲,而是一位牧师发自肺腑的讲话,字里行间流露出他对信众苦难的深切关怀。.
打断教皇讲话的掌声
教宗很少会受到如此自发而热烈的掌声打断。当利奥十四世说出关于三大神圣权利的那句历史性话语时,全体信众起立鼓掌。在保罗六世礼堂的混凝土穹顶下,欢呼声持续了数分钟之久。这是教宗与他所代表的人民之间难得的交流时刻。.
这些掌声不仅仅是政治或社会认可的象征,它们传递着更深层次的信息:天主教会通过其公开的领袖,明确地表明了与受压迫者站在一起的立场。在一个不平等日益加剧、新自由主义似乎不可撼动的世界里,这些话语如同解放的象征,引起了强烈的共鸣。.
人类尊严的三大支柱
地球:重新发现我们人类的根源
当利奥十四世谈到土地是一项神圣的权利时,他指的并非仅仅是土地所有权。他触及的是更为根本的东西:人类与造物、人类与滋养他们的自然之间的联系。.
世界许多地区,土地集中在少数人手中,导致数百万农民失去生计。大型农业公司、资源开采项目以及外国投资者的土地掠夺,切断了社区与土地的祖传联系。教皇谴责这种断裂是对人类和自然的暴力行为。.
在利奥十四世的构想中,土地并非仅仅是商品。它是人类履行其使命、耕耘和照料上帝托付的花园的场所。因此,土地的使用权不应仅限于精英阶层,而必须保障所有希望依靠土地过上有尊严的生活的人。这一观点与世界各地农民运动的斗争不谋而合,从巴西的无地农民运动到抵抗跨国公司的小型原住民农民,莫不如此。.
住房:有瓦遮头并非奢侈品。
教宗提到的第二个支柱是住房。在现代社会,对数百万人来说,拥有一个遮风避雨的住所已成为一种遥不可及的特权。各大城市的中心地带正在经历高档化改造,迫使工薪阶层居民迁往越来越远的郊区。房租飞涨,而工资却停滞不前。.
利奥十四世曾郑重声明,体面的住房并非奢侈品,而是一项基本权利。没有稳定的住房,如何建立和谐的家庭生活?如何为儿童提供有利于其成长的环境?如何维护身心健康?住房不足是一种社会暴力,它摧毁个人,撕裂社区。.
教宗呼吁我们彻底反思与住房的关系。我们不应将房地产视为投机性投资,而应将其视为一种公共福祉,其首要目的是为家庭提供住所。这一观点直接挑战了房地产市场的逻辑,但它植根于基督教社会思想的悠久传统,这一传统提醒我们,地球资源属于全人类。.
工作:恢复尊严
根据利奥十四世的说法,第三项神圣权利是工作。但请注意,这并非指任何一种工作。教宗并非赞扬那些令人疏离、不稳定且收入微薄的工作——而这正是我们当今许多人的处境。他指的是有尊严的工作,那种能够使人满足自身需求、发展自身技能并为社会福祉做出贡献的工作。.
在全球零工经济盛行、非正式合同泛滥、社会权利日益受到侵蚀的背景下,这段话显得尤为重要。工作不仅仅是维持生计的手段,也是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贡献的途径。当工作沦为剥削和苦难的源泉时,人类尊严本身便遭到了践踏。.
教宗在此呼应了工会和工人运动的分析,谴责日益加剧的就业不安全感。他呼吁重建健全的社会保障体系,保障体面的工资,并恢复工人在组织工作中的发言权。这种社会视角令人想起利奥十三世的通谕《新事通谕》(Rerum Novarum),现任教宗也采用了该通谕的标题,以强调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

弗朗西斯的遗产和利奥十四世的独特道路
追随一位富有远见的前辈的脚步
若不将利奥十四世的讲话置于方济各教宗任期的背景下,就无法理解其意义。正是方济各开启了与民众运动的接触,为梵蒂冈与致力于社会正义斗争的基层活动家之间创造了前所未有的对话空间。也正是方济各在《愿祢受赞颂》通谕中,将整体生态与社会正义联系起来。.
这位阿根廷籍教宗此前已在多次会晤中谈及«三T»问题:土地(tierra)、屋顶(techo)和工作(trabajo)。他强烈谴责他所谓的«杀人经济»,即这种为了追求利润而牺牲人性的自由主义逻辑。方济各还严厉批评了对最贫困人群苦难的«全球化漠视»。.
利奥十四世明确地将自己置于这一传统之中。他在讲话中直接提及«方济各的要求»意义非凡。这标志着两位教宗在教义和精神上的延续。新教宗并未否定其前任的任何主张;相反,他扩展并深化了这些主张。.
教会社会斗争的扩大
但利奥十四世并非简单地重复方济各的观点。他的讲话也标志着一个重要的转变。他将三项权利描述为«神圣的»,这跨越了一个重要的象征性门槛。在天主教神学中,“神圣”一词的使用并非轻率。它指的是与神性相关的事物,指的是不可侵犯的事物,指的是理应受到绝对尊重的事物。.
教宗谈及神圣权利,并非仅仅在发表政治或社会声明,而是在进行一项神学行动:他将这些物质诉求纳入信仰秩序之中。这意味着,争取土地、住房和工作不仅是合法的政治选择,也是一项精神义务。一个人若无视这些基本权利,就不能声称自己在侍奉上帝。.
社会权利的神圣化极大地拓展了教会的斗争范围。这意味着整个教会团体,而不仅仅是少数积极分子,都必须关注这些问题。这也意味着,面对侵犯这些权利的政策,天主教徒不能保持中立。因此,利奥十四世划清了界限:一边是尊重人类尊严的制度;另一边是侵犯人类尊严的制度。.
来自边缘的声音
利奥十四世的生平赋予了他的演讲一种特殊的权威性。这位美籍秘鲁裔教皇并非纸上谈兵的理论家。他成长于两个世界之间:美国的强大和拉丁美洲的贫困。这种双重文化经历使他能够从内部理解构建我们世界的经济支配机制。.
他的人生经历让他直面社会不公的现实。他熟悉利马的贫民窟,那些工人阶级聚居区,一家家老小挤在卫生条件恶劣的房屋里。他曾与遭受剥削的工人和被迫离开土地的农民一起生活。这种与穷人的亲近对他而言并非空谈,而是切身的体验,它影响着他的思考和行动。.
他选择“利奥”作为教宗名,明确地指向了利奥十三世,即颁布《新事通谕》(Rerum Novarum)的教宗,该通谕是教会社会训导的奠基之作。这一选择表明,他的教宗任期将以社会问题为中心。但与19世纪末欧洲工业革命背景下的利奥十三世不同,利奥十四世是在21世纪全球化世界的边缘地带发声。.
令人不安又令人解放的词语
教会内部截然不同的反应
利奥十四世的演讲并未在天主教会内得到普遍接受。一些保守派人士,尤其是在欧洲和北美,对这种鲜明的社会倾向持怀疑态度。他们担心教会会过度政治化,因过于深陷世俗纷争而丧失其精神内涵。.
这些批评者指责教皇向进步主义乃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妥协。他们强调,教会应该专注于灵魂的救赎,而非物质需求。在他们看来,谈论神圣权利是混淆概念:神圣必须局限于纯粹的宗教范畴之内。.
但这些少数派的声音很大程度上被热情的支持所抵消,尤其是在全球南方教会中。在拉丁美洲、非洲和亚洲,利奥十四世的讲话与基督徒团体的日常关切产生了深刻的共鸣。这些地方教会面对普遍存在的贫困,从教宗的讲话中看到了对其社会责任的肯定。.
社会运动中的回声
在天主教会之外,利奥十四世的演讲在全球社会运动中引发了广泛关注。工会、无家可归者协会、农民组织和环保团体都对这位全球道德权威的明确立场表示欢迎。.
对于这些行动者而言,教宗作为盟友在他们的斗争中扮演着重要的战略角色。天主教会拥有13亿信徒和巨大的地缘政治影响力,能够显著提升社会诉求的可见度和合法性。当教宗宣布土地、住房和工作是神圣的权利时,这并非仅仅是一种观点,而是一项具有重大道德分量的声明。.
社会运动也从这种论述中看到了教会与既得利益集团长期以来沆瀣一气的决裂。长期以来,教会等级制度常常维护现有的社会秩序,即便这种秩序极其不公。而随着利奥十四世的到来,另一种教会开始发声:穷人的教会、被排斥者的教会、无声者的教会。.
向各国政府提出的挑战
利奥十四世的演讲也直接向世界各国政府发出了挑战。教宗宣布这三项权利神圣不可侵犯,从而确立了公共政策应当遵循的道德标准。这些不再仅仅是虔诚的建议,而是基本要求。.
对于天主教徒占多数的国家而言,这一挑战尤为紧迫。这些国家的领导人怎能忽视教宗的呼吁?当他们教会的领袖都宣称获得土地、住房和体面工作是神圣不可侵犯的权利时,他们又怎能为新自由主义的放松管制政策辩护?
教宗并未提出详细的政治纲领,也没有具体说明应该采取哪些具体措施。但他勾勒出一个清晰的愿景:经济和社会选择必须以其保障这些基本权利的能力来评判。任何侵犯这些权利的制度都必须受到挑战。.
21世纪教会的愿景
以穷人为中心
利奥十四世的讲话确认了他教宗任期的一个根本方向:将穷人置于教会生活的核心。这并非仅仅是对穷人的优先选择——解放神学中早已确立的概念——而是一次教会论的重建:教会必须首先成为穷人的教会。.
这种视角深刻地改变了教会的使命。教会不能再满足于仅仅通过慈善活动来减轻苦难,而不去探究苦难的根源。教会必须投身于一场结构性的斗争,以改变不公正的制度。慈善依然必要,但必须与争取正义的斗争相伴而行。.
这一愿景也意味着教会内部的变革。一个人如何在过着奢华的生活的同时宣扬福音的简朴?一个人如何在维持僵化的等级制度的同时谴责不平等?利奥十四世实际上是在呼吁教会,使其信息与制度实践保持一致。.
超越传统划分
教宗反对那些常常使公共辩论陷入僵局的二元对立思维。这并非要在灵修与社会参与、灵魂救赎与世界改造、信仰的垂直维度与水平维度之间做出选择。对利奥十四世而言,这些维度密不可分。.
侍奉上帝和服侍穷人并非两个独立的行动,而是同一现实。一个人不能一边声称爱着一位看不见的上帝,一边又鄙视那些受苦受难的看得见的人。同样,一个人若不参照一种超越性的、赋予每个人不可剥夺的尊严的理念,就无法为社会正义而奋斗。.
这种整体性的愿景超越了进步派和保守派天主教徒之间的分歧。它邀请所有基督徒,无论其信仰如何,团结起来,共同捍卫人类尊严的各个方面,这才是至关重要的。.
道成肉身的天主教
利奥十四世的训诫提倡一种植根于人类生存具体现实的、具身化的天主教信仰。基督教信仰并非抽象的理论,必须转化为实际行动。信仰造物主上帝意味着尊重受造物,并允许所有人公平地享用它。.
这种信仰的体现与天主教伟大的创世传统相契合。与一些轻视物质世界的灵修方式不同,基督教肯定物质世界是美好的,因为它是上帝创造的,并由基督的道成肉身所救赎。因此,关注世俗现实并非是对灵性生活的干扰,而是灵性生活的真实表达。.
教宗以此提醒我们,基督教并非逃避世界的宗教,而是改变世界的宗教。基督徒蒙召成为世上的盐和世界的光,用他们的智慧和力量,使人类社会朝着更大的正义与博爱迈进。.
实施过程中的挑战
将原则转化为政策
利奥十四世讲话之后的一大挑战是如何将这些慷慨的原则转化为具体的政策。重申土地、住房和工作是神圣的权利固然重要,但如何才能有效地保障这些权利呢?
关于土地问题,这是否意味着需要进行农业改革?严格监管土地掠夺?大力扶持农民?这些技术性问题需要专业知识和可能引发争议的政治选择。.
住房问题需要采取哪些具体措施?是否应该限制租金?是否应该大规模建设社会住房?是否应该征用空置住房?每种方案都有其优缺点,必须通过民主辩论来决定。.
在全球化背景下,国际竞争日益加剧,就业条件不断恶化,我们如何才能保障工作的尊严?我们是否应该以阻碍经济增长为代价来加强社会保障?或者,我们是否应该为了维护工作的尊严而接受经济增长放缓?
抵制主流经济逻辑
利奥十四世的论述与我们这个时代主导的经济逻辑截然相反。新自由主义已成为许多国家的主导意识形态,它认为市场应该调节一切社会关系。在这种观点看来,一切都成了商品:土地、住房,甚至人力。.
主张这些现实是神圣的权利,就是对世界商品化的根本挑战。这意味着,有些事物不能仅仅受制于市场规律,必须得到集体的保护和保障。.
这种观点会招致市场经济拥护者的批评。他们会认为,只有自由企业才能创造足够的财富,使人们摆脱贫困。他们会着重指出计划经济和干预主义经济的失败之处。.
因此,教皇需要修正他的经济思想。这并非要彻底否定市场经济,而是要使其服从于公共利益。市场可以成为有效的工具,但必须加以监管、规范,并服务于所有人。.
动员天主教社群
另一个重大挑战是如何有效地动员全球天主教社群支持这些目标。教宗的讲话往往赢得掌声后便被遗忘。我们如何才能确保这一强有力的信息转化为信徒们的具体承诺?
教会拥有丰富的资源:教育机构、慈善网络、土地以及动员能力。如何才能将这一切用于服务于三项神圣权利?仅仅宣扬这些权利是不够的;它们必须体现在教会的生活中。.
这可能包括一些具体举措:例如,将教会土地用于社区农业项目,将闲置的教堂建筑改建为社会住房,以及建立由教区支持的工人合作社。可能性很多,但这需要教会内部强有力的政治意愿。.
超越言辞:一种需要构建的动态
2025年10月23日的讲话无疑将作为利奥十四世教宗任期内的一个重要时刻载入史册。但其真正的影响将取决于后续行动。一篇讲话,无论多么鼓舞人心,都无法独自改变世界。它必须成为更广泛动态的一部分,并辅以具体的行动和持续的动员。.
利奥十四世对此深谙其道。他没有直接向国家元首或经济精英施压,而是转向民众运动,以此表明变革将自下而上。只有组织起来的社区、积极分子团体和基层组织才能切实地改变社会。.
从这个角度来看,教会的角色并非引导这些运动,而是陪伴它们,赋予它们道德合法性,并创造相遇和对话的空间。教会可以成为连接地方斗争与全球视野的桥梁,将具体的斗争与普世的愿景联系起来。.
土地、住房和工作这三大神圣权利的问题,在未来几年仍将是政治和社会议程的核心。面对迫在眉睫的生态、经济和移民危机,保障这些基本权利将变得愈发紧迫。至少,利奥十四世的讲话将这些问题置于公共辩论的中心,并提醒我们,这些问题触及了我们共同人性的本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