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宽恕的勇气

分享

圣卡利克斯图一世,慈悲教宗

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有时拼作卡利斯图斯)是公元3世纪最杰出的人物之一。他曾是奴隶,后成为罗马第十六任主教,并于公元217年至222年担任教宗。他体现了一种大胆而深刻的福音派牧灵理念,其根基在于仁慈、接纳与和解。他组织修建了以他名字命名的地下墓穴,同时也是一位在危机时刻牧养教会的牧者,他努力应对当时教会内部的种种矛盾,以及塑造东正教的教义之争。他在特拉斯提弗列的一场骚乱中殉道,他的一生奉献给了基督及其教会。.

基本肖像

  • 姓名:卡利克斯图斯(Callixtus,Callistus),217年至222年教皇
  • 背景:公元3世纪初的罗马教会,间歇性的迫害,社会和教义的变革。
  • 关键人物:获释奴隶、泽菲里努斯执事、阿庇亚大道墓地(圣卡利克斯图斯地下墓穴)管理者
  • 传承:仁慈的忏悔纪律、接纳罪人、灵活的慕道者准入条件、允许奴隶与自由人通婚
  • 纪念日:10月14日,在罗马殉道,葬于奥雷利亚大道卡莱波达公墓。

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宽恕的勇气

公元3世纪初的罗马

三世纪伊始,世界陷入动荡。罗马帝国虽仍强盛,但已日渐衰弱。基督徒在各大城市,尤其是在罗马,开始崭露头角。他们的壮大引发了诸多问题:如何接纳来自不同背景的皈依者?当教义出现分歧时,如何维系教会的团结?在此背景下,罗马主教不仅是精神领袖,更需处理各种紧张局势,保护信众,维护使徒传承的信仰,并组织教会生活,包括墓地和聚会场所的管理。.

一个基督徒奴隶与世界抗争

古代文献记载卡利克斯图斯的人生开端十分艰难。他原本是一名基督徒奴隶,受主人委托管理一家银行。然而,银行经营失败,声名狼藉,最终被判处流放至撒丁岛的矿井,这是一项严酷且往往致命的刑罚。就在这黑暗之中,一线希望出现了:同情基督徒的罗马皇帝康茂德的情妇玛尔西娅为一些被判刑的人求情;卡利克斯图斯便是其中之一,获得了赦免。之后,他暂时离开罗马,得到了教皇维克托的谨慎而真诚的支持,教皇帮助他潜心研读圣经。.

这段经文至关重要。卡利克斯特不再仅仅是一个幸存者;他成为了圣言的研习者。他学习忍耐,如同学习一门新的字母表。这段经历的沉重分量将深深影响他的神学思想:怜悯并非软弱的让步,而是福音赋予罪人力量的源泉。.

在泽菲里努斯之下:大执事兼组织者

在泽菲里努斯教宗在位期间,卡利克斯图斯成为大执事,负责教会的各项核心事务。他受命在阿庇亚大道上建立一座公墓。这片墓地,即今日的圣卡利克斯图斯地下墓穴,后来成为早期基督教最神圣、最具象征意义的场所之一。多位三世纪的教宗、殉道者以及无数受洗者,他们的事迹与罗马教会的历史紧密相连,都安葬于此。.

在那个年代,组织一座墓园绝非易事。它关乎构建一个社群与死亡和希望之间的关系。地下墓穴不仅保护着逝者的遗骸,更重要的是,它守护着那份应许:基督已经复活,凡在他里面死去的人,都必将复活。将上帝的子民安葬于一处统一、有序且永恒之地,便是为世世代代的信仰建造了一座殿堂。.

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宽恕的勇气

当选罗马主教:牧灵父职

公元217年,卡利克斯图斯当选为罗马主教。他的教宗任期虽短,但成果丰硕,正值教会动荡不安、教义争论不休的时期。他的每一项决定都至关重要,因为它触及了基督徒生活的核心。.

在其诸多重要举措中,有两项决定引发了争议,有时甚至造成了误解:

  • 他违抗世俗法律,授权奴隶与自由人通婚。这在象征意义上犹如一枚重磅炸弹。卡利克斯图斯断言,圣礼不受社会等级制度的约束。基督教婚姻并非阶级特权,而是在上帝面前立下的盟约,赐予已受洗者。.
  • 他允许每一个真心悔改的罪人接受忏悔,无论他们的罪孽多么深重。在这里,他再次拒绝将教会变成一个完美选民的团体。教会是一所医院,而不是一座博物馆。在那里,创伤因恩典而愈合,重返教会也是可能的。.

一个教会,多种性情:与希波吕托斯的争论

希波吕托斯是一位祭司兼神学家,他与卡利克斯图斯形成鲜明对比。希波吕托斯学识渊博,要求严格,一心追求教义和纪律的纯洁性,因此对卡利克斯图斯过于宽容的牧灵政策感到不满。这种分歧最终演变为教会分裂:希波吕托斯带领一部分信徒彻底脱离教会,成为历史上已知的第一位对立教皇。.

根本问题包含两方面:

  • 在教义层面,围绕三位一体以及圣父与圣子联合本质的基督论争论激起了强烈的反响。与指责相反,卡利克斯图斯并未背离使徒的信仰,而是拒绝接受过于狭隘的解释,因为这些解释阻碍了救恩的普世性。.
  • 从纪律角度来看,问题的关键在于教会’捆绑与释放«的权力。当时实行的公开忏悔制度有着严格的规定。卡利克斯图斯坚持皈依的要求,但也允许恩典发挥作用。他的标准并非软弱,而是福音的现实性,以及圣灵的指引。.

后世对此提出了更为细致的解读:希波吕托斯本人被尊为圣人,这象征着真理能够将那些被历史分隔的人们团结起来。而卡利克斯图斯的作品则被认为是真正意义上的牧灵作品和天主教作品,其目标受众是整个教会。.

根据卡利克斯特的说法,监狱纪律

接纳罪人并不意味着逃避罪恶。卡利克斯图斯要求以真诚的态度对待罪人:忏悔、皈依、可能的补偿以及重新融入教会。宽恕并非仅仅是道德上的赦免;它是圣事性的、教会性的,也是实际的。罪恶损害整个教会;忏悔通过恢复爱德来治愈整个教会。在当时的逻辑中,主教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主持教会纪律,仲裁疑难案件,并体现天主的父性。.

有些人,比如特土良,已经变得严苛,他们嘲笑这种怜悯,认为这是一种软弱。但卡利克斯图斯的直觉根植于圣经和鲜活的传统:上帝乐于宽恕,教会必须敞开悔改之门。圣洁并非没有堕落,而是能够在基督里复活。.

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宽恕的勇气

慕道者:敞开的大门,但并非完全敞开

卡利克斯特简化了慕道者的准入门槛。这并非降低标准,而是为了承认道路的多样性。在罗马,慕道者来自四面八方,各行各业。考察期依然存在,培育也真实有效,但排斥异己的观念已不复存在。卡利克斯特通过简化慕道程序,促进了教会的发展,同时又不放弃对慕道者的关怀。.

婚姻与福音正义

允许奴隶与自由人通婚,意味着教会将洗礼的尊严置于世俗身份之上。教会并未彻底废除奴隶制,但其行动却播下了终结奴隶制的种子。卡利克斯图斯宣称,基本的自由和平等是在上帝面前决定的,这与世俗的逻辑相悖。圣事成为社会秩序向恩典俯首称臣的场所。.

这项大胆的创新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它促使各个团体重新思考如何接纳新人、如何招收儿童以及如何维护牧灵工作的连贯性。用当代的话来说,可以说卡利克斯特实践了一种务实的共议制:他倾听、辨别,并着眼于个人福祉和教会合一而做出决定。.

地下墓穴的牧师

阿庇亚大道地下墓穴,由卡利克斯图斯修建,构成了一个充满信仰、艺术和记忆的地下世界。简朴的壁画、象征符号(鱼、锚、好牧人)、简短的墓志铭:这里的一切都诉说着基督教的希望。地下并非恐惧的藏身之处,而是文化的摇篮。殉道者的教会并不迷恋死亡,而是从中看到了通往生命的途径。.

这座墓园的地形,包括墓室、廊道和壁龛,反映了一个组织严密、目标明确的社群。公元3世纪,多位教皇葬于此地,彰显了该墓园的权威。然而,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卡利克斯图斯本人并未安葬于«他自己的»墓园,而是葬于奥勒良大道上的卡莱波达墓园,他死于非命后被安葬于此。.

特拉斯提弗列的殉难

传统认为,卡利克斯图斯于公元222年在特拉斯提弗列发生的基督徒暴乱中丧生。一些记载描述了他遭受的残酷处决,甚至暗示他的尸体被扔进了一口井。然而,重点在于:卡利克斯图斯用自己的鲜血印证了他所宣扬的仁慈教义。他没有以暴制暴,而是以自我牺牲来回应暴力。.

他安葬于卡莱波德公墓,成为人们缅怀他的中心。罗马礼仪于10月14日纪念他。传统上,他的名字有时与后来成为特拉斯提弗列圣玛利亚教堂的古老地名联系在一起;无论他是教堂的创建者还是灵感来源,特拉斯提弗列都保留着他的印记。.

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宽恕的勇气

教义和牧灵传承

  • 一种规范性的慈悲:对卡利克斯图斯而言,慈悲并非一种选择,而是教会治理的一项原则。它需要辨别力,但同时也要求人们去接纳。.
  • 洗礼的首要地位:关于婚姻和进入慕道团的决定表明,洗礼的恩典重新确立了超越民事身份的人的身份。.
  • 多元中的统一:希波吕托斯的分裂表明,真理既可能被严苛所挟持,也可能被宽松所束缚。卡利克斯图斯寻求天主教的道路:宽广而正直;仁慈而忠诚。.
  • 一个有组织的教会:地下墓穴、纪律、训练:卡利克斯特建立了一个可见的、纪念性的、传教的教会。.

重要时间表

  • 公元 2 世纪末:卡利克斯图斯,一位基督教奴隶,参与财务管理,结果酿成灾难。.
  • 被判处流放至撒丁岛矿山;通过一位与皇室关系密切的人的斡旋获得赦免。.
  • 脱离罗马;得到教皇维克托的支持;研读圣经。.
  • 在泽菲里努斯统治时期:担任副主教;开发阿庇亚大道上的墓地(圣卡利克斯图斯地下墓穴)。.
  • 217:当选罗马主教。.
  • 217-222年:重要的牧灵措施(忏悔、慕道班、跨社会婚姻)。与希波吕托斯发生冲突。.
  • 222:在特拉斯提弗列的骚乱中殉难;葬于奥雷利亚大街的卡莱波德公墓。.

常见误解和历史要点

  • 卡利克斯图斯教义可疑吗?不。希波吕托斯和一些严苛派人士的批评很严厉,但教会传统承认卡利克斯图斯的正统性。.
  • «弱者的教皇»?他其实是一位强硬的牧师,敢于违背主流观点,甚至在福音要求时违背民法做出决定。.
  • 地下墓穴,秘密的藏身之处?它们在某些时期曾是避难所,但最重要的是,它们是社区的墓地,是纪念和祈祷的场所。.

圣洁与政府:一种充满挑战的联盟

治理一个初生的教会需要兼顾教义和纪律。卡利克斯图斯两者都没有妥协。他拓宽了道路,却没有抹杀它。他的过人之处在于对圣经的牧养式解读:耶稣并没有弃绝犯奸淫的妇人,也没有定她的罪;他反而使她得救,使她不再犯罪。怜悯总是与真理相辅相成,而真理若要造福他人,也需要怜悯。.

敌人的目光:一种悖论式的恩典

看似矛盾的是,反对者的证词反而能揭示一位圣人的地位。昔日的传单,即便有时并不公正,也表明卡利克斯图斯改变了界限。他本身就是矛盾的象征。在教会历史上,这样的象征并非缺陷,反而常常是预言的标志。从这个意义上讲,严谨的特土良在批判怜悯时,也印证了卡利克斯图斯提出了一个尖锐的问题:宽恕究竟可以延伸到何种程度?福音书的答案清晰明了:直至生命的尽头。.

一次精神之旅:今日的地下墓穴

参观圣卡利克斯图斯地下墓穴,便是与起源的寂静相遇。雕刻的走廊、壁龛、教理问答的符号,至今仍在诉说着历史。由此便可领悟,教会始终以圣徒相通为根基:生者与亡者在基督内合而为一。这些地方教导我们保持清醒、怀抱希望、保持耐心。它们教导我们,如同等待黎明一般,也要等待永生。.

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宽恕的勇气

卡利克斯特与我们的时代:仁慈、正义、希望

  • 慈悲:我们这个时代的教会,面对着有时前所未有的创伤,在卡利克斯特身上找到了一个充满智慧的接纳的典范,这种接纳从不放弃皈依的呼召。.
  • 正义:关于婚姻的决定预示着基督教对尊严的理解。它们挑战着我们的社会结构:我们应该给予弱势群体怎样的地位?
  • 希望:地下墓穴象征着一种顽强的希望。在历史似乎崩塌的地方,信仰却开辟出一条条光明之路。.

从他的生活中汲取的精神地标

  • 堕落并非最终结局:从破产到封圣,卡利克斯特的历程宣告上帝无所不能。.
  • 慈悲为怀:它不是灵魂的补充;它是想要效法基督的教会的脊梁。.
  • 团结是有代价的:它需要宽恕、耐心,需要与反对者对话,有时甚至需要分裂。.
  • 记忆力使人受益:整理纪念场所(地下墓穴)是一种信仰行为。铭记历史,方能保持信仰。.

圣卡利克斯图斯一世祷文

仁慈的上帝,赐予圣卡利克斯图斯一颗牧羊人的心,,
你使他摆脱屈辱,并任命他为教会的仆人,,
让我们见证那能提升和治愈人心的宽恕。.

藉着她的代祷,教导我们
毫不犹豫地欢迎,,
在不造成伤害的情况下进行纠正,
用真理和温柔来指导我们的生活。.

你们藉着他的服事,打开了和解之门,,
这使我们的社区能够永远不关闭回归之路。,
为最小的孩子们服务,,
并将受洗者的尊严置于一切社会障碍之上。.

在磨难中,增强我们的希望。.
在我们分裂的地方,带来和平。.
在黑暗中,挖掘属于你的光明画廊。.

圣卡利克斯图斯,罪人的朋友和勇敢的牧师,,
赐予我们一颗像你一样的心吧,,
至死忠诚,
顺服于使万物更新的圣灵。.
阿门。.

为了更深入地了解

无需列举众多资料来源,我们即可指出一些可靠的参考点:用于礼仪纪念的罗马殉道录;源自罗马传统的历史记载(例如受《教宗传》启发的记载);希波吕托斯的论战性证词,这些证词与卡利克斯图斯的立场形成对比,阐明了后者的观点;以及将这些资料置于其历史语境中的当代教理问答汇编。最后,参观阿庇亚大道地下墓穴,可以让我们切实地体验到三世纪罗马教会的面貌。.

今天的数据

圣卡利克斯图一世以其始终如一的一生赢得人们的尊敬。他曾是受辱的奴隶,后来成为谦卑的牧羊人;他曾是墓地管理员,后来成为记忆与希望的缔造者;他曾是饱受争议的主教,后来成为受人敬仰的圣人。在教会努力寻求教义忠诚与灵性包容的当下,卡利克斯图提醒我们,真理的本质是慈悲,而慈悲远非软弱,而是支撑教会的力量。他的声音,从寂静的阿庇亚大道回荡,至今仍在告诉我们:不要害怕宽恕,因为上帝为了爱我们,甚至不惜将我们钉上十字架。.

通过圣经团队
通过圣经团队
VIA.bible 团队制作清晰易懂的内容,将圣经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兼具神学的严谨性和文化适应性。.

另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