诵读《出埃及记》
上帝说了这些话:
«我是耶和华你们的神,曾将你们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
除我之外,你们将没有任何其他神明可以与我抗衡。.
不可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什么形像仿佛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
你们不可跪拜这些神明,也不可事奉它们。因为我耶和华你们的神是忌邪的神。恨我的,我必追讨他们的罪,自父及子,直到三四代;;
但对于爱我、遵守我诫命的人,我必向他们显明我的信实,直到千代。.
不可妄称耶和华你神的名,因为妄称耶和华名的,耶和华必不以他为无罪。.
当记念安息日,守为圣日。.
六天之内,你要工作并完成你所有的工作;;
但第七日是向耶和华你神当守的安息日:你和你的儿女、仆婢、牲畜,以及你城里的外人,都不可做任何工。.
因为六日之内,耶和华造天、地、海和其中的万物,第七日便安息了。所以耶和华赐福与安息日,定为圣日。.
当孝敬父母,这样,你才能在耶和华你神所赐你的地上长久居住。.
不可杀人。.
不可奸淫。.
你们不可偷盗。.
不可作假见证陷害你的邻舍。.
不可贪恋邻居的房屋;不可贪恋邻居的妻子、仆婢、牛、驴,以及邻居的一切所有。»
自由去爱:当第一诫确立了人类尊严
出埃及记 20:2-3 所宣告的神圣独一性如何将我们的身份从奴隶转变为自由的儿子,呼召与永活的上帝建立独特的关系,上帝将我们从多种形式的奴役中拯救出来。.
«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埃及地为奴之家领出来。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这句话开启了十诫,并为一场前所未有的属灵革命奠定了基础:上帝首先展现的并非创造者或审判者,而是解放者。这第一条诫命是写给所有意识到自己已从某种形式的奴役中获得自由,并寻求完全活出这份自由的人。它邀请我们明白,我们的尊严并非源于虚幻的自主,而是完全属于那位打破我们枷锁的神。让我们一同探索,这句奠基性的话语如何不仅构建了我们与神的关系,也塑造了我们最深层的身份认同,以及我们追求真正自由的使命。.
我们将首先把这段经文置于其历史和礼仪背景之中,然后分析这条诫命的悖论性动态——它通过确立排他性来带来解放。接下来,我们将展开三个主题:解放作为盟约的基础、神圣的排他性作为抵御偶像崇拜的保护,以及人类对独特归属感的呼召。最后,我们将探讨其在教父传统中的共鸣,以及在今天如何具体地体现这一信息。.

语境
《出埃及记》讲述了以色列民族的建国史诗:在摩西的带领下,他们出埃及,并在西奈山上与神立约。正是在这庄严的背景下,在第20章中,上帝颁布了十诫,从此以后,十诫将成为以色列子民道德和精神生活的准则。这段经文发生在埃及十灾之后,以色列人渡过红海,并长途跋涉穿越沙漠到达西奈山之后。他们刚刚经历了第19章中描述的震撼人心的神迹:雷鸣、闪电、浓烟和地震。在这充满敬畏和虔诚的氛围中,上帝的声音响彻云霄。.
第一条诫命并非一开始就以禁令的形式出现。它以身份的宣告和对救赎的回忆开篇。上帝自称为:«我是耶和华你们的上帝。»祂并非首先以全能的创造力来彰显自己,而是通过祂具体的历史行动来展现:«祂领你们出埃及地,脱离为奴之家。»这种救赎并非遥远的记忆,而是构成神与人关系的基础。正因为上帝曾作为救赎者,祂才有权要求人唯独祂:«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
在犹太传统中,这些经文开启了十诫,希伯来语称之为«十诫»。在庆祝律法颁布的五旬节(Shavuot)期间,人们会庄严地诵读这些经文。在基督教礼仪中,这段经文经常被宣读,尤其是在大斋期的第三个主日和洗礼教理讲授期间。它构成了教会圣事生活的框架,因为洗礼本身被理解为一次属灵的出埃及,一次从罪恶的束缚中解脱,走向上帝子女的自由。.
这条诫命的独特之处在于其顺序:自由先于律法。上帝并非说:«先服从我,然后我才会释放你们。»相反,祂肯定地说:«我已经释放了你们,所以现在你们要活在自由之中,不再受任何其他主人的辖制。»这种结构揭示了圣经中上帝与人类关系的本质:它建立在恩典之上,恩典先于要求;建立在恩赐之上,恩赐先于回应。.
历史背景也有助于理解这条诫命的意义。古埃及是一个多神教文明,数十位神祇共同掌管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太阳神拉、来世之神奥西里斯、亡灵之神阿努比斯、爱情之神哈索尔。面对如此众多的神灵,以色列人宣扬其神是独一的、至高无上的。这种彻底的一神论并非一帆风顺,也经历了精神上的挣扎。纵观圣经历史,人们不断受到诱惑,想要回归多神崇拜,正如几章之后出现的金牛犊事件,以及以赛亚和耶利米不遗余力地谴责偶像崇拜的预言所表明的那样。.
分析
第一条诫命的革命力量在于一个看似矛盾的悖论:它确立了一种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却带来了解放。对排他性的要求怎能成为自由的源泉?答案就在经文的结构之中。上帝宣告«我是耶和华你的神,曾将你从祂的国中领出来»,祂的权威并非建立在统治之上,而是建立在解放之上。祂并非以嫉妒的暴君的身份要求排他性,而是以解放者的身份,因为祂深知任何效忠的分裂都会使人类重回奴役。.
这种动态可以通过类比人类的爱情体验来理解。当两个人缔结婚姻盟约时,排他性并非被视为一种束缚,而是爱情蓬勃发展的必要条件。同样,神圣的排他性并非对人类自由的限制,而是对这种自由不被奴役力量剥夺的保障。多神论并非慷慨的开放,而是一种分裂,它使人支离破碎,使人受制于相互矛盾的逻辑和相互冲突的需求。.
由此可见,其核心思想是:神的独一性是人类合一的基础。侍奉多个主人会导致内心的分裂。耶稣后来对此阐述得非常清楚:«一个人不能侍奉两个主人。不是恶这个爱那个,就是忠于这个轻视那个。» 因此,神的独一性并非对人类的限制,而是人类个人合一的必要条件。它保护着内在的合一,使其免受各种偶像崇拜所必然造成的分裂。.
这段经文也蕴含着深刻的存在主义意义。上帝说«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这并非仅仅否定其他存在者可以自称拥有神圣的称号。祂强调,在信徒的具体生活中,没有任何事物可以取代祂应有的地位。希伯来语中译为«在我面前»的词,暗示着«在我面前»或«在我眼前»的含义。因此,上帝要求人类时刻生活在祂的注视之下,与祂建立一种关系,在这种关系中,任何其他现实都不能干扰或篡夺祂的神圣地位。.
从神学角度来看,这条诫命确立的一神论并非抽象的教义,而是一种关系实践。它不仅仅是理性上肯定只有一位神,而是具体地活在这种排他性的关系中。它关乎忠诚、信任和完全的归属。圣经中的一神论并非本质上是一种形而上学,而是神与其子民之间、神与每个人之间一段专属的爱的故事。.

解放是联盟的基础
第一条诫命以对救赎的提醒开篇:«祂领你们出埃及地,脱离为奴之家。» 这句话意义非凡。在祈求任何事物之前,上帝提醒我们祂已经赐予的一切。这圣约并非交换服务的商业合同,而是建立在对已成就的救赎的感恩之上的关系。这种结构是理解圣经属灵意义的基石:上帝先行动,人类随后回应。.
在圣经文本中,埃及的象征意义远不止于地理概念。它代表着奴役之所,一个彻底被剥夺权利的地方。希伯来人在那里沦为奴隶,被剥夺了自由、尊严和个人抱负。他们的生活沦为为他人建造砖瓦。这种肉体上的奴役,在后来的圣经传统中,逐渐成为各种奴役形式的象征:罪恶、情欲、恐惧和偶像的束缚。因此,离开埃及意味着从一切使我们丧失人性的事物中获得自由。.
上帝带来的解放并非仅仅是生活条件的改善,而是身份的彻底转变。希伯来人不再是待遇更好的奴隶,而是自由的子民,蒙受应许,成为历史的参与者。同样,遵守第一条诫命的信徒,并非成为一位新的、更仁慈的主人的仆人,而是成为立约的伙伴,被收养的儿子,上帝将祂的圣言和使命托付于他。.
这种解放确立了上帝要求的合法性。上帝可以要求绝对的忠诚,因为他已经证明了他那解放人的爱。他不是以武力强加律法的征服者,而是拥有道德权利要求忠贞的救世主。这种逻辑贯穿整本圣经。先知何西阿描绘了上帝与其子民的婚姻:上帝与以色列结合,并非因为他们品德高尚,而是在他们还是奴隶的时候;正是出于爱,他解放了他们,并迎娶他们为妻。.
这种解放意义的实际影响极其深远。这意味着基督徒的生活并非主要在于遵守一套规则,而是对所领受的解放做出自由的回应。神圣的独一性诫命并非将我们囚禁于僵化的律法主义之中,而是保护我们免于再次陷入神已打破的捆绑之中。每当我们受到诱惑去侍奉其他神明时,实际上我们是在受到诱惑,再次沦为奴隶。金钱使我们受焦虑和贪婪的奴役;名誉使我们受制于他人的目光;享乐使我们受制于自身冲动的暴政。唯有那位解放我们的神不会奴役我们,因为祂渴望我们获得自由。.
神圣的排他性是防止偶像崇拜的保护因素
第一条诫命的核心在于对排他性的要求:«除了我以外,你不可有别的神。»这种否定式的表述看似严厉,实则蕴含着慈父般的保护。上帝并非剥夺我们什么美好的事物,而是保护我们免于人性遭受致命的危险。偶像远非无害的迷信,而是使人疏离、丧失人性的邪恶力量。.
从圣经的角度来看,偶像崇拜并非仅限于崇拜雕像。它涵盖了我们生活中任何占据上帝位置的事物——也就是说,任何我们给予绝对信任、至高忠诚和无条件投入的事物。偶像可以是物质的,例如金钱;也可以是非物质的,例如权力或社会地位。偶像的本质在于,它承诺满足我们内心深处的渴望,却从未兑现承诺。相反,它使我们陷入无休止的、徒劳的追求之中。.
教父们对偶像崇拜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圣奥古斯丁指出,根本的罪并非贪恋邪恶之物,而是舍弃更美好的事物而追求次要之物。偶像崇拜者偏爱受造物而非造物主,偏爱礼物而非施予者,偏爱相对的事物而非绝对的事物。这种错误的偏爱必然导致挫败感,因为任何受造之物都无法满足人心,人心生来就是为了追求上帝的无限。正如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开篇所写:«主啊,你创造了我们,我们唯有在你里面才能找到安息。».
因此,神圣的独一性保护人类免于偶像崇拜的纷扰。在古代,多神教将人类生活划分为不同神祇的影响范围。人们向一位神祈求战争,向另一位神祈求爱情,向第三位神祈求农业。这种神祇的分裂导致了人类生活的分裂。与之相反,圣经中的一神论肯定一位神主宰着生活的各个领域,从而使信徒的生活统一而完整。敬拜这位独一真神的人生活和谐一致,因为他们生活的各个方面都与同一个中心相连。.
在当今语境下,偶像的外表虽变,本质却未变。我们不再匍匐在木雕或金像前,但我们的社会却有了自己的现代偶像。金钱或许是最显而易见的偶像:有多少人的生活围绕着财富的积累而展开,以至于其他一切价值都屈从于它?名望是另一个强大的偶像:人们痴迷于在社交媒体上被关注、被认可和被追捧,这揭示了一种对存在的渴望,这种渴望寻求的是他人的目光而非上帝的认可。当身体的改造和展示成为人生的核心目标时,身体本身也可能成为偶像。.
神圣的独一性保护我们免受这些偶像崇拜的侵害,它教导我们相对化一切非神之物。这并非意味着鄙视受造之物——金钱、肉体、人际关系——而是将它们置于恰当的位置。它们是相对的事物,值得欣赏和使用,但并非绝对的,我们不应为此牺牲自由。因此,第一条诫命教导我们一种超脱,这并非冷漠,而仅仅是一种价值的层级关系。它教导我们按照造物主所设定的秩序去爱受造之物,而不赋予它们绝对性,以免它们变成具有破坏性的偶像。.

人类对归属感的独特追求
第一条诫命揭示了人类使命的本质:我们被造是为了全然归属,毫无保留地奉献自己,活在爱的专属关系中。这种专属性并非出于嫉妒之神的外在约束,而是我们最深层本性的固有结构。我们唯有在归属的合一中才能真正绽放光彩,而非在多元且矛盾的忠诚关系中迷失。.
这种追求合一的使命源于我们是按着神的形象所造。如果神是独一的,那么按着他的形象所造的人类,就被召唤去追求内在的合一,朝着同一个方向前进。因此,神圣的排他性诫命只是提醒我们一个深刻的真理:我们并非注定要分裂于多个阵营的个体,而是合一的个体,被召唤将我们存在的各个层面融合在一个单一的、根本的关系之中。.
这种归属感具体体现在人类存在的多个层面。首先,它构建了我们的个人身份。了解我们根本归属何方,决定了我们是谁。如果我们属于上帝,那么我们的身份就既不取决于我们的成就,也不取决于我们的社会地位,更不取决于他人的看法,而是取决于这种根本的关系。我们是永生上帝的儿女,这种身份无论生活境遇如何变迁都始终如一。.
此外,这种独特的归属感指引着我们的选择和承诺。当我们清楚地认识到自己首先属于上帝时,我们就拥有了在所有决定中进行辨别的标准。面对人生的种种挑战,我们可以扪心自问:这个选择是让我更亲近上帝,还是让我远离祂?这段关系是巩固了我与主的联系,还是削弱了这种联系?因此,第一条诫命就成为了指引我们人生旅程的指南针。.
这种合一的使命也阐明了我们如何体验人际关系。神圣的独一性并非将我们局限于与神自私的私下交流,从而与他人隔绝。恰恰相反,正因为我们首先属于神,我们才能真实地活出所有的人际关系。如果我们试图在人际关系中寻求唯有神才能给予的圆满,我们便会将不切实际的期望强加于人,并将人际关系变成偶像。但当我们从神那里领受了我们根本的身份和最初的圆满时,我们便能自由地爱他人,不带专制的要求,也不产生疏离的依赖。.
婚姻和家庭生活尤其体现了这种动态。在基督教婚姻中,夫妻之间专属的结合并不与神圣的专属性相冲突;相反,它反映了神圣的专属性,并根植于神圣的专属性之中。夫妻能够彼此承诺绝对的忠诚,正是因为他们首先都属于上帝。这种双重的专属性非但不会产生冲突,反而会建立起深刻的和谐。婚姻之爱成为神圣之爱的象征,而归向上帝则为婚姻的忠贞奠定了基础并使其得以维系。.
最后,这种对合一归属的呼召具有社群层面。天主的子民作为一个整体,蒙召进入这种专属的归属。天主渴望的并非仅仅是属于他的孤立个体,而是一个合一的子民,承认他是唯一的主。第一诫命的这种集体层面是教会团体的根基。教会是由那些共同宣认«你是我们的天主,我们是你的子民»的人组成的。这种共同的归属创造了一种独特的兄弟情谊,因为所有属于同一位主的人都发现彼此是兄弟姐妹。.
教父和精神传统
教父们深入思考了第一诫,并阐述了它对灵性生活的意义。凯撒利亚的圣巴西勒在其《大规则》中,建立了第一诫(爱天主)与第二诫(爱邻人)之间的紧密联系。他指出,遵守第一诫也包含遵守第二诫,并且通过第二诫,最终又回归到第一诫的履行。这种循环性揭示了整个基督徒道德生活的深刻统一性,这种统一性建立在爱之上,而爱则向两个不可分割的方向展开。.
圣奥古斯丁发展出一套关于有序之爱的神学,阐明了第一诫命。在他看来,原罪的本质在于爱的混乱:人类偏爱受造物而非造物主,以混乱的爱爱自己,而非爱上帝胜过一切。一切偶像崇拜都再现了这种原罪。因此,皈依在于重新调整我们的爱,将上帝放在首位,并爱一切与祂相关的事物。奥古斯丁的这套关于爱的秩序(ordo amoris)的神学,为我们理解上帝的独一性并非消除其他的爱,而是使之有序提供了关键。.
圣托马斯·阿奎那在其《神学大全》中,从宗教美德的角度分析了第一诫。对他而言,宗教美德是我们向上帝献上应有敬拜的途径。第一诫确立了这种敬拜必须是排他的,因为唯有上帝拥有构成敬拜理由的神圣属性。托马斯还指出,爱上帝的诫命是所有诫命中最伟大、最首要的,因为正是通过这条诫命,人类才最接近上帝。没有这条诫命,我们就无法与上帝相似。因此,它是首要的必然诫命,从一开始就自然而然地约束着我们。.
在修道灵修中,第一诫激励人们追求心灵的纯洁。沙漠教父们教导说,人心唯独为神而造,任何对受造物的执着都会扰乱这种单一的专注。修道生活,以其贫穷、贞洁和服从的誓言,被视为对第一诫的彻底实践。通过放弃财产、婚姻关系和自我意志,修士力求清除心中一切可能与神相争的事物。这种修道主义的彻底性并非少数人的专属理想,而是一种先知性的见证,提醒所有基督徒他们归向神的根本使命。.
无论是东方教会还是西方教会,基督教礼仪都将第一诫置于核心地位。在圣餐礼中,领圣体前,我们宣告:«只有一位圣者,只有一位主,耶稣基督。» 这句欢呼表达了教会对神圣合一的信仰,以及我们对基督的专属奉献。洗礼本身也被理解为一种对天主的奉献,它引导我们弃绝撒旦及其一切作为——即一切偶像——从而归向在耶稣基督里启示的唯一真神。.
灵修传统也发展出对第一诫的默观理解。伟大的加尔默罗会大师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若望教导说,灵修生活在于逐步净化心灵,去除一切杂乱的执着,从而只渴慕天主。圣十字若望将«灵魂的黑夜»描述为一个净化的过程,在此过程中,天主使灵魂脱离一切受造物,与祂合而为一。这种神秘的合一正是第一诫的最终实现:灵魂除了天主别无所求,除了天主别无所欲,并且只为天主而活。.

冥想
我们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践行第一诫?以下七个步骤将带你体验这份独特的、神圣的恩赐,它能使我们获得自由。.
首先,让我们审视一下我们个人的偶像。让我们定期抽出时间,诚实地问问自己:我把最多的时间、精力和心思投入到什么事情上?如果我失去它,我最担心的是什么?我的决定主要受什么因素影响?这些问题的答案揭示了我们真正的偶像,而这些偶像未必是我们公开宣称的那些。这种清晰的认识是转变的第一步。.
其次,让我们铭记神对我们的拯救。正如第一条诫命以«我领你们出埃及»开头,我们也当学会记念神在我们生命中所成就的拯救。祂将我们从哪些捆绑中解救出来?祂打破了哪些枷锁?这份恩典的记忆滋养着我们的感恩,也使我们的忠信更加稳固。记录神拯救我们脱离困境的灵修日记,是培养这份记忆的有效方法。.
第三,让我们建立祷告的习惯,以此彰显我们与神之间关系的专属性。在清晨,在各种琐事纷扰之前,以晨祷将一天献给神,这具体地表明祂优先于我们。同样,每周留出一天——星期日——作为休息和敬拜的日子,也切实地表明神并不满足于我们剩余的时间,祂优先使用我们的时间。.
第四,让我们逐步摆脱既定的偶像。如果我们发现金钱、名誉、舒适或其他任何人为构建的现实占据了我们生活中过多的空间,就让我们采取切实可行的措施来摆脱它们。这可能意味着慷慨地捐出一部分收入,选择在某些善举中保持匿名,或者为了坚守自己的价值观而接受一些不便。这些行为,无论多么微小,都能训练我们的心灵去拥抱自由。.
第五,让我们以神的话语滋养自己,因为神的话语揭示了他的面容。我们无法全然地爱一个我们不认识的人。虔诚地、定期地阅读圣经,能让我们认识神,认识他所启示的自己,而这种认识滋养着我们的爱。让我们特别默想那些神将自己呈现为救赎者、忠贞的配偶和慈爱的父亲的经文。这些圣经意象使我们与神建立起情感上的联系。.
第六,让我们在教会中活出我们对天主的共同归属。天主的独一性并非属灵的个人主义,而是对一个群体的归属。让我们积极参与本地基督徒团体的生活,一同庆祝主日弥撒,与弟兄姐妹分享喜乐与苦难。这种兄弟般的生活使我们对唯一天主的共同归属更加具体。.
第七,让我们通过人生选择来见证这神圣的独特性。在这个道路纵横、导师林立的世界里,我们的人生可以成为一种无声却雄辩的见证,彰显唯独归向神的至美。这种见证并非评判他人,而是散发那些已寻得真爱、不再寻觅其他之人的平安与喜乐。我们人生的持之以恒,面对社会压力时的内心自由,以及我们以客观视角看待世人所执着之事的能力——所有这一切都可以成为一种既引人深思又令人心生敬仰的标志。.
结论
第一条诫命远非剥夺我们自由的严苛律法,反而是我们获得解放的宪章。主呼召我们除了祂以外别无他神,从而保护我们免受一切偶像崇拜式的奴役,这些奴役使我们的生命支离破碎,使我们的人性疏离。神圣的独一性并非出于嫉妒的限制,而是爱的表达,祂渴望我们在那赋予我们生命意义的独特关系中获得完全的自由、合一与圆满。.
这条诫命确立了我们的尊严,它揭示了我们被造是为了归属于永活的上帝,而不是分散在众多奴役我们的主人手中。它呼召我们永久地悔改,不断调整我们的爱,警惕那些不断更新的偶像。但这要求并非主要出于道德考量;它首先是一个爱的故事的表达。上帝先爱了我们,在我们为奴之时释放了我们,在我们寻求他之前就拣选了我们。第一条诫命是他的求婚,是他呼召我们与他同在,在爱的盟约中生活。.
在当今世界,偶像以各种新的形式层出不穷,分裂已成为常态,我们不断被新的绝对真理所包围,需要去崇拜,第一条诫命在此时显得尤为重要。它邀请我们抵制分裂,重新找回内心的平静,并归向同一位真神。这种合一并非贫乏,而是圆满,因为唯有在神里面,我们的心才能找到所寻求的安息和丰盛。.
因此,让我们全然拥抱第一条诫命所开启的这场属灵革命。让我们承认我们所获得的自由,重申我们对上帝的专属归属,并逐步脱离一切篡夺祂地位的事物。愿我们的生命成为一首感恩之歌,献给那位将我们从埃及的苦难中拯救出来的上帝,并成为闪耀的见证,证明只有一位主配得我们的敬拜、爱戴和一切生命的荣耀。这种专属归属非但不会束缚我们,反而为我们开启了与永生上帝无限相交的视野,这相交始于当下,并将在永生中完全绽放。.
实际的
- 每周确定一个个人偶像,问问自己什么占据了你大部分的思绪,并指导着你的主要决定,然后采取切实行动,与这种现实保持距离。.
- 每天以五分钟的默祷开始,将你时间的最初成果献给上帝,并表明祂优先于你之后的一切活动。.
- 坚持写恩典日记,每月记录上帝带给你的恩典,以此滋养你的感恩之心和属灵记忆。.
- 每周戒除一种现代偶像,例如社交媒体、令人着迷的新闻或强迫性购物,以此来训练你的心灵学会超脱和自由。.
- 背诵《出埃及记》20:2-3,在受到偶像崇拜诱惑时默念,以便立即将你的心转向那位带来解脱的神。.
- 每个星期日参加团体圣体圣事庆典,以切实体验你属于天主子民的身份,并更新你与天主的盟约。.
- 选择每月匿名行善,为他人服务而不求认可或感激,从而摆脱名誉的束缚,体验神圣的慷慨。.
参考
- 出埃及记 20:1-17 – 十诫全文及其在西奈山显现背景下的意义,是上帝与其子民之间盟约的基础。.
- 申命记 5:6-21 – 摩西的演讲中重复了十诫,其中关于安息日和埃及奴役的论述有重要的细微差别。.
- 马可福音 12:28-34 耶稣关于第一条诫命的对话,他将爱上帝与爱邻舍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
- 凯撒利亚的圣巴西勒,《伟大的规则》,问题1 ——教父们对诫命的顺序和对上帝之爱的首要地位的思考。.
- 圣奥古斯丁,《忏悔录》第一卷 ——著名的冥想,探讨了人类心灵的躁动不安,而这种躁动不安只有在上帝那里才能找到安宁。.
- 圣托马斯·阿奎那,《神学大全》,IIa-IIae,问题 81-100 ——论宗教美德及十诫的系统分析。.
- 《天主教教理》第2084-2141条 – 教会关于第一诫命的当代教义及其道德和精神意义。.
- 圣十字若望,《攀登加尔默罗山》 ——净化心灵,去除一切执念,以达到与神完全合一的神秘教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