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么,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 7:18-25a)

分享

诵读圣保罗使徒致罗马人书信

兄弟,,
    我知道我心中没有善良。,
也就是说,以我肉身的存在而言。.
事实上,我所能做的就是渴望美好的事物。,
但并非为了实现它。.
    我没有做成我想做的好事。,
但我却做了我不想做的恶事。.
    如果我做了我不想做的坏事,,
所以现在不再是我在这样做了。,
但住在我里面的却是罪。.
    我,一个想做好事的人,,
因此,我谨遵自身这条法则:
我所能触及的,皆是邪恶。.
    在内心深处,,
我喜爱神的律法。.
    但是,在我身体的各个部位,,
我又发现了一条定律,,
谁会反对我理性所遵循的法律呢?
并使我成为我身体中罪律的囚徒。.
    我真是个可怜的人!
谁能救我脱离这具使我走向死亡的身体呢?
    但感谢上帝
奉耶稣基督之名!

            ——主的话语。.

超越内心挣扎的自由:逃离罪恶的牢笼

圣保罗如何向我们揭示了从贯穿每个人生活的道德痛苦中获得真正解脱的道路

你一定经历过那种撕心裂肺的感受:真心渴望做正确的事,却总是重蹈覆辙,陷入同样的困境,做出同样的妥协,屈服于同样的弱点。圣保罗在写给罗马人的求助中发出的«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的呼喊,正是对人类内心挣扎的普遍体验的共鸣。这段圣经经文并非仅仅描述了一种心理冲突,它揭示了人类的根本境况,并预示着一场彻底的解放。对于所有渴望信仰与生活和谐一致的人来说,这段经文开启了一条充满希望的新道路。.

我们将首先探讨保罗这封重要书信的神学背景,然后分析罪在人性中蕴含的悖论性动态。接下来,我们将围绕三个关键主题展开,揭示这篇经文的存在意义:清晰认识我们的境况、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为力,以及敞开心扉接受救赎的恩典。最后,我们将探讨如何在日常生活和灵性生活中具体地体现这种救赎。.

语境

《罗马书》写于公元57或58年左右,是圣保罗最为系统的神学阐述。这封信写于哥林多,收信人是保罗并非其创立的基督徒群体,但他渴望拜访他们。在信中,他详细阐述了自己对基督所赐救恩、因信称义以及人类在罪面前的境况的理解。.

第七章是保罗阐述摩西律法、罪与恩典之间复杂关系的关键章节。他首先阐明,信靠基督使人脱离遵守犹太律法的义务,从而得救。随后,保罗回应了一个潜在的质疑:律法是邪恶的吗?他斩钉截铁地回答:不是。律法是圣洁、公义、良善的,但它揭示了罪,却无法使人脱离罪。.

我们正在考察的这段经文代表了这一反思的高潮。保罗描述了一种令人痛苦的内心体验,注释家们对此争论不休:他是在谈论自己信主之前的个人经历吗?他是在描述信徒自身的境况吗?还是他借用第一人称来指代全人类?当代大多数释经学家倾向于最后一种解释:保罗使用第一人称,是为了使每个人都能体验到的、无论是否信主的经历具有普遍意义。.

在天主教会中,这段经文常用于常年期的读经中,尤其是在礼仪探讨皈依、灵性争战和在基督内获得新生等主题时。这段经文与告解圣事的体验以及内心渴望的转变有着深刻的共鸣。.

这段经文本身展现出一种非凡的戏剧性结构。保罗首先描述了自己的无力感:«我知道我里头没有良善。» 这句激进的陈述或许显得悲观,但却体现了一种非凡的属灵洞察力。保罗接着区分了«想»和“行”:“因为立志行善由得我,只是行出来由不得我。” 这种意愿与行动的分离,揭示了人类内在的分裂。.

经文随后转向探究罪的根源:«我若做我所不愿意做的,就不是我做的,乃是住在我里头的罪做的。»保罗将罪人格化为一种自主的力量,几乎就像一种占据人内心深处的异己势力。这种观点超越了单纯的心理学范畴,达到了神学人类学的层面:人被一种超越自身的力量所分裂。.

高潮伴随着痛苦的呼喊:«我真是苦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 这声呼喊并非彻底的绝望,而是承认自己的无力,并由此敞开心扉,期盼着一位救赎者的到来。紧接着,保罗回应道:«感谢神,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这最后的感恩之举彻底改变了整幅图景:所描述的挣扎并非毫无希望;救赎是存在的。.

«那么,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 7:18-25a)

分析

保罗这段话的核心思想在于一个悖论:善意被一种根本性的无力感所束缚,无法实现其所渴望的善。这种矛盾并非偶然,而是结构性的:它揭示了自人类堕落以来,人类的根本境况。保罗并非在描述个人的心理问题,而是在阐述一种尚未被恩典完全改变的普遍的人类生存法则。.

这段文字呈现了三个逻辑严密的关键步骤。首先是清醒的认识:«我知道我里面没有良善。» 这句话并非否定人的尊严或人性中上帝的形象,而是承认原罪之后,人性受到创伤,倾向于作恶,无法完全实现其所设想的善。保罗巧妙地区分了“想要”和“做”:人的意志仍然指向善,但行动却有所欠缺。这一区分揭示出,问题主要不在于理智或意图,而在于本体论层面。.

接下来是存在主义的诊断:«我发现另有一条律,与我理智的律相争。»保罗借用«律»这一法律术语来描述人性中两种对立的力量。理性的律对应着道德律,对应着良心,对应着真正渴望行义的愿望。另一条律,即肢体中罪的律,代表着肉体的重量,对邪恶的诱惑,以及犯罪的容易。这种内在的挣扎并非比喻:它是每个诚实面对自己的人每天都会经历的。.

最后,我们来到基督论的结论:«感谢神,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这看似突兀的结尾,实际上揭示了整段经文的深层含义。保罗刻意描绘了人类无能为力的黯淡景象,为的是更加凸显基督的恩典。没有这恩典,人类仍被罪所囚禁;有了这恩典,得救成为可能,这并非出于个人的努力,而是出于白白赐予的礼物。.

这段经文的神学意义极其重大。保罗指出,律法虽然神圣,却不能救人。它揭示罪恶,指明行善之道,却不能赐予人行善的力量。这一启示颠覆了任何道德主义或意志主义的救赎观。人得救并非出于自身努力,无论其德行多么高尚。人得救乃是出于恩典,这恩典来自别处,由内而外地改变,真正带来自由。.

保罗的这种观点贯穿了此后所有的基督教人类学。它支撑着奥古斯丁的恩典神学、新教对唯独因信称义的思考,甚至天主教对属灵争战和圣事必要性的理解。人类既有能力构想至善,又无力靠自身完全实现至善:这种张力定义了我们作为朝圣者在通往圣洁道路上的境况。.

从存在主义层面来看,这段文字使我们摆脱了毫无意义的罪恶感。如果罪恶是一种我们无法控制的力量,如果内心的分裂是结构性的,那么我们屡次的失败并非主要源于个人的道德缺陷,而是我们内心创伤的体现。这种认识并非为邪恶辩护,而是转变了我们的视角:从道德审判转向呼求恩典,从自我谴责转向信赖谦卑。.

面对罪恶,保持属灵的清醒

保罗这段经文的首要主题是灵性上的清晰,即能够清晰地看清我们内在的真实状况,而不抱有任何幻想或否认。当保罗肯定地说«我知道我里头没有良善»时,他并非屈服于悲观主义,而是在实践灵性思想家所说的自我认知。这种清晰的认知,看似矛盾,却代表着通往解脱的第一步。.

在当今充斥着心理乐观主义和积极思考的文化中,承认自身的道德弱点似乎会适得其反。我们不断被告知要相信自己、培养自尊、肯定自身的价值。这些鼓励固然重要,但保罗邀请我们采取一种更深刻、更真实的方式:坦诚地审视我们内心的真实感受,不加掩饰。这种彻底的诚实并非自虐,而是属灵的现实主义。.

保罗的清晰论述精准地指出了问题的症结所在:不在于意图,而在于执行。«我所能做的,就是立志行善,却不能成全。»这一微妙的差别揭示了人类在其根本愿望上并非完全堕落。人类的愿望依然指向善,其意志依然保持着最初的正直。问题出在具体实现的那一刻,也就是将意图转化为行动的那一刻。.

这种分析揭示了无数日常情境的真相。我们有多少次真心实意地决定改变某种行为、改正缺点或养成新的美德,却在几天或几周后发现自己又回到了老样子?想要戒烟的烟民、希望变得更有耐心的易怒之人、决心每天早上多祷告的基督徒:他们都熟悉这种决心与实际行动之间的差距。.

保罗并没有从心理学的角度来解释这种现象,而是从神学的角度来解释。他没有说«我缺乏意志力»或«我缺乏自律»,而是说«罪住在我里面»。这种将罪拟人化为一种近乎自主的力量的做法,或许会令我们现代人感到惊讶。然而,它解释了一种普遍的体验:在我们内心深处,有一种力量似乎违背我们的意愿,驱使我们去做那些我们明知应该谴责的行为。.

早期基督教的沙漠教父们,即那些系统探索内心世界的修士们,谈到«思想»或«logismoi»:那些诱惑灵魂、使其偏离属灵决心的内在念头。他们像保罗一样认识到,这些思想并非仅仅是中性的心理产物,而是客观属灵现实的体现:邪恶在世界和人类中的存在与作用。.

这种属灵的清明也意味着要认识到内在的分裂本身。保罗谈到两种相互冲突的律:«我发现我身体里另有一种律,和我心中的律交战。»这种律的比喻描述了一场内在的内战。人类并非同质的整体,而是一个各种对立力量相互碰撞的战场。.

基督教灵修传统对这种分裂进行了广泛的论述。圣奥古斯丁在其《忏悔录》中描述了他的意志如何被罪的习性«束缚»,形成了一种«严酷的枷锁»。即使在他理智上皈依基督教之后,奥古斯丁也无法完全委身于基督教,因为他被混乱的执念所阻碍。奥古斯丁的这段经历完美地诠释了保罗的观点。.

清晰的思维不会带来绝望,而是带来谦卑。客观地承认我们无力自救,意味着放弃道德自足的骄傲幻觉。这意味着接受我们作为受伤的受造物,需要一位救世主的身份。这种谦卑并非羞辱,而是真理:它使我们正确地定位在受造物与造物主、罪人与救赎者的关系之中。.

从实际层面来说,这种清晰的认识会改变我们的灵性生活。我们不再耗费精力去制定注定失败的宏伟计划,而是学会依靠恩典。我们不再在每次复发后滋生无谓的内疚,而是满怀信心地回到神面前,因为我们知道,我们的软弱是被认可的,宽恕是被赐予的。我们不再苛责他人的软弱,而是从他们身上看到我们自己也在经历的内心挣扎。.

«那么,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 7:18-25a)

彻底的无力感是通往恩典的途径

本文的第二个主要主题探讨了人类在罪恶面前的无力感,但这并非一种令人绝望的必然,而是获得神恩典的先决条件。当保罗感叹«我真是苦啊!»时,他并非沉溺于自怜,而是痛苦地意识到自身的绝对局限:人靠自身无法获得解脱。.

这种对无力感的承认深深冒犯了我们当代的文化。我们生活在一个崇尚自主、赋权和个人能够克服一切障碍的时代。各种励志口号铺天盖地而来:«你无所不能»、«意志至上»、«创造你自己的现实»。面对这种个人全能的意识形态,保罗肯定了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不,你不可能独自完成一切,这种无力感并非需要克服的弱点,而是需要接受的现实。.

保罗所说的无力感并非指普通的自然能力。他并非说人类在自然秩序中一事无成:建立文明、创造艺术、发展科学或展现自然美德。他所说的无力感是属灵的、救赎论的:人类无法自救,无法彻底改变自身,也无法最终战胜内在的罪。.

这种区分至关重要,它能帮助我们避免消极被动或消极被动。认识到我们在灵性上的无力并不意味着放弃一切努力、推卸一切责任或陷入消极状态。它意味着理解我们的努力必须与恩典的行动相一致,我们的意志必须与神的意志合作,而我们的自由的圆满并非源于自主,而是源于与神的相通。.

«谁能救我呢?»这句呼喊表达了这种无力感,同时也为战胜这种无力感开辟了道路。保罗没有说«没有人能救我»,而是问«谁能救我呢?»,这表明他期待着一位外在的救赎者。这种期待并非消极听天由命,而是积极的盼望。它承认救恩来自别处,首先是恩赐,其次才是胜利;首先是恩典,其次才是功德。.

基督教传统一直在思考人类的无力与神的全能之间的辩证关系。圣托马斯·阿奎那综合了天主教神学,教导说,人在其堕落的自然状态下,无法凭借自身的力量完全遵守自然法则,无法避免所有严重的罪恶,也无法持久地爱神胜过一切。人需要持续不断的恩典,以治愈和提升其本性。.

以圣女大德兰和圣十字若望为代表的加尔默罗灵修,特别强调认识到自身的无能为力,才能领受天主的恩典。大德兰谈到自己的«虚无»,并非出于虚假的谦卑,而是出于灵性的清醒:没有天主,她一事无成;有了天主,一切皆有可能。圣十字若望则将灵修之路描述为逐步剥离一切自我救赎的伪装。.

这种对自身无力感的认知彻底改变了圣事实践。和好圣事,即告解圣事,得以展现其全部意义:不再是令人羞辱的自我谴责,而是喜乐地承认我们需要神的宽恕,我们无法自我赦免。圣体圣事成为必不可少的灵性滋养,而非可有可无的补充:基督徒认识到,他无法靠自身的力量在灵性上生活,而是需要基督圣体的滋养。.

祈祷本身也随之转变。它不再是展现我们热情的灵性表演,而成为一种充满信心的恳求:«主啊,我需要你。没有你,我什么都做不了。求你帮助我。»这种祈求式的祈祷,有时被轻视为低级的灵修方式,如今重获其根本的尊严:它表达了我们依赖神性的真实境况。.

这种对自身无能为力的认知也使我们摆脱了无谓的比较。既然无人能够自救,那么在恩典面前,人人平等。圣人并非凭借自身努力获得成功之人,而是以格外谦卑之心接受上帝在他们身上的作为之人。这种在无能为力中体现的根本平等,孕育了谦卑和彼此的怜悯。.

矛盾的是,接受我们的无力感反而使我们在灵性上更加强大。只要我们依靠自身的力量,我们就只能受限于自身的能力。当我们完全接受对上帝的依赖时,他的全能就能在我们里面彰显。圣保罗在别处也肯定了这一点:«我什么时候软弱,什么时候就刚强了。»因为在他承认的软弱中,基督的力量才能完全展现。.

«那么,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 7:18-25a)

所带来的解放:从律法到恩典

第三个中心主题探讨了对无力感的回应:«感谢神,藉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这句开篇的感恩之声彻底颠覆了之前的所有论述。在描绘了被禁锢的境况之后,保罗宣告了自由。但这自由并非来自加倍的人力努力、更完善的道德策略或更坚强的意志,而是来自耶稣基督。.

基督论的维度在保罗思想中至关重要。基督不仅仅是一个值得效仿的道德榜样,一位需要遵循其教诲的圣贤。祂是解放者,彻底打破了罪恶的枷锁。祂的死和复活客观地战胜了罪恶和死亡的权势。信徒通过洗礼参与到这场胜利中,与基督同死同复活,并获得新生。.

这种新生命既非自动发生,也非奇迹发生。它依然是一种信仰的生活,一场属灵的奋斗,一个循序渐进的成长过程。但它扎根于一个被改变的现实:信徒不再受罪的辖制,即便他们仍然会犯罪。他们如今属于一个新的秩序——恩典的秩序,在那里,最终的胜利是有保障的,即便道路依然充满挑战。.

基督教的解放与一切纯粹出于人性或心理层面的解放截然不同。它并非通过知识(灵知)而得的解放,也非通过道德努力(伯拉纠主义)而得的解放,更非通过否认邪恶(天真的乐观主义)而得的解放。它是通过恩典而得的解放,即通过上帝白白赐予的礼物,真正从内在改变人的生命。.

这种转变是由圣灵带来的,复活的基督将圣灵浇灌在信徒的心中。圣灵就是保罗在别处所说的«新律法»:不再是写在石板或纸上的律法,而是铭刻在人心中的律法,是引导、启迪和坚固人心的内在神圣同在。圣灵赐予人能力,成就仅凭人意志所不能成就的事。.

在基督徒的生活中,这种释放究竟是如何体验的呢?首先,是通过一种根本的内心平安。即便经历复发和持续的挣扎,基督徒也深知自己已被上帝饶恕、接纳,并被上帝无条件地爱着。这种在基督里得救的确信,使他们从审判的痛苦、对罪的执着以及内疚的恶性循环中解脱出来。对罪的觉察依然存在,但不再压垮他们:它反而引导他们满怀信心地回到慈悲的天父面前。.

于是,一种新的抵御邪恶、行善的能力随之而来。这种能力并非消除斗争,而是改变了斗争的动态。基督徒不再孤军奋战,依靠自身的力量对抗强大的敌人,而是依靠圣灵的力量。诱惑依然存在,但它们的掌控力逐渐减弱。那些看似难以持之以恒的美德,逐渐变得自然而然,成为恩典的果实,而非意志的产物。.

这种释放也改变了我们与律法的关系。保罗在《罗马书》和《加拉太书》中详细阐述了基督徒不再«在律法之下»,而是«在恩典之下»。这并非意味着反律法主义或废除一切道德规范。它的意思是,道德律法不再是难以承受的重担,而是圣灵所赐予的爱的表达。基督徒不是通过外在的约束,而是通过内在爱的动力来成全律法。.

圣徒们完美地诠释了这种解脱。他们并非道德超人,凭借超凡的意志力完美地遵守了所有诫命。他们是让恩典在他们里面完全运行,顺服地与圣灵的作为合作,全然信赖地接受天主的慈悲的男男女女。他们的圣洁并非出于自身,而是天主在他们里面的作为。.

圣女小德兰以她的«小道»完美地诠释了这种恩典的逻辑。她深知自己的软弱,放弃了依靠自身努力攀登«通往完美的阶梯»,而是任由天父的怀抱将她托起。她的圣洁不在于成就属灵的功绩,而在于完全臣服于慈悲的爱。这种属灵的孩童之道,正是对保罗恩典神学的纯粹诠释。.

教会的礼仪和圣事生活使这种解放得以临在。每件圣事都是恩宠的管道,是基督传递祂神圣生命的途径。洗礼使我们获得新生,坚振圣事藉着圣神坚固我们,圣体圣事以复活基督的圣体滋养我们,和好圣事使我们在宽恕中更新,病人傅油圣事使我们与基督的苦难结合,婚姻和圣秩圣事则使我们奉献于特定的使命。所有这些圣事都表明,恩宠并非抽象的概念,而是具体的现实,是神圣生命的真实传递。.

最终,这种释放已经存在,但尚未完全实现。神学称之为’已开启的末世论«:天国已在基督里开始,但尚未完全彰显。同样,我们从罪中得释放已经生效,但其完全实现要等到最终的复活。这种»已然«与»未然«之间的张力解释了为何属灵的争战持续不断,为何我们即便称义也会继续犯罪。但它也向我们保证,最终的胜利是必然的,我们的盼望并非徒劳,一切已开始的必将完成。.

传统

罗马书7章的这段经文对整个基督教传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引发了无数的注释、神学争论和属灵应用。它的影响力跨越数个世纪,彰显了它对人类经验和基督教信仰的持久意义。.

圣奥古斯丁尤其对这段经文印象深刻。在他与伯拉纠的辩论中,伯拉纠认为人无需特殊恩典也能通过个人努力行善,而奥古斯丁则大量引用《罗马书》第七章来论证人类若无恩典则是多么的无能为力。在奥古斯丁看来,这段经文真实地描述了每个人,即使是信徒,只要身处世间,其境况便无法改变。肉体与灵魂的斗争将持续到死亡,即便恩典最终会带来逐渐的胜利。.

东西方修道传统都将这篇经文奉为灵性人类学的基石。沙漠教父们在保罗的描述中看到了自己与思想、情欲和魔鬼斗争的经历。他们的苦修实践正是为了净化内心的这种分裂,并非依靠自身的力量,而是通过与神圣恩典的合作,特别是通过不断地奉耶稣之名祈祷。.

中世纪神学,尤其是在托马斯·阿奎那的著作中,将保罗的这一观点融入了精深的人类学之中。托马斯细致地区分了人性与恩典:人性即便堕落,仍保留着其根本的良善和内在潜能,但需要恩典才能达到超自然的圆满。原罪伤害了人性,但并未将其摧毁,从而造成了保罗所说的理性与情欲之间的分裂。.

新教改革将《罗马书》置于其神学的核心地位。路德尤其在第七章中找到了对«既是义人又是罪人»这一称义信徒的完美描述。他提出的“simul justus et peccator”(同时是义人又是罪人)这一表述,直接源于保罗书中的这种矛盾。在路德看来,信徒内心始终处于分裂状态,但因着对基督的信,被基督的义所遮盖,从而被宣告为义。.

加尔默罗灵修,如阿维拉的德兰修女和十字若望,深刻默想人类的这种无力感,将其视为神秘结合不可或缺的序曲。十字若望在其著作《灵魂的暗夜》中描述了上帝如何逐步净化灵魂,去除其一切混乱的执着,引导灵魂认识到自身的虚无,从而完全敞开自己,接受转化性的恩典。.

当代天主教神学,特别是自梵蒂冈第二届大公会议以来,重新诠释了这段经文,强调了普世成圣的召唤。虽然所有受洗者都蒙召追求爱德的圆满,但这并非出于任何内在能力,而是出于内住于他们心中的圣灵的恩典。保罗所描述的挣扎并非不可避免,而是在基督内逐步转变的必要步骤。.

在礼仪中,这段经文在四旬期尤为重要,因为四旬期是皈依和灵性挣扎的时期。它提醒信徒,他们的忏悔并非旨在通过自身的努力获得救赎,而是为了更充分地敞开自己,接受恩典的转化作用。复活节的告解,传统上在四旬期受到鼓励,具体体现了对自身无能为力的认识以及对获得解脱的宽恕的接纳。.

冥想

我们如何才能切实体验到圣保罗所宣扬的这种解放?这里有一条受《罗马书》第七章启发的冥想和灵修之路,它分为七个循序渐进的步骤,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践行这一信息。.

养成每日自我检查的习惯。. 每天晚上,花十分钟时间,以慈悲之心回顾你的一天。找出那些你想行善却未能做到的时刻。不要苛责自己,只需坦然接受这种内心挣扎的真实存在。最后,感谢上帝的耐心和慈悲。.

接受无力感是一种精神修行方式。. 当你发现自己反复出现弱点、存在持续的缺陷、屡次跌倒时,要抵制住沮丧或固执己见的诱惑。只需说:«主啊,我独自一人无法做到。求你帮助我。»这种表达无助的祷告在属灵上非常有力。.

定期领受和好圣事。. 不要把忏悔看作是令人羞辱的苦差事,而应看作是与神圣慈悲的一次释放之旅。重读罗马书第七章,不仅要认清自己的罪,也要认清自己无力自救。欣然接受赦罪,因为这是真正使你得自由的有力话语。.

通过圣体圣事滋养内心生命。. 尽可能经常领圣餐,并时刻谨记自己需要这份属灵的滋养。领圣餐前,祷告说:«主啊,我不配领受祢,但只要祢说一句话,我就会痊愈。» 这祷告表达了我们对自身不配的认知,以及对基督改变生命之力的信赖。.

要养成奉耶稣的名祷告的习惯。. 在面临诱惑或内心挣扎时,只需呼求:«主耶稣基督,神的儿子,怜悯我这个罪人。» 这句源自东方传统的古老祷文,完美地表达了我们对自身需要的认知以及对救赎者的呼求。以虔诚之心反复诵念,它能带来内心的平静,并增强我们抵御诱惑的力量。.

提供精神支持,也接受精神支持。. 与神父、灵修导师或值得信赖的基督徒朋友分享你内心的挣扎。这种坦诚能打破罪恶带来的孤立感,让你获得鼓励、建议和弟兄般的祈祷。它能切实地表明,我们在这场战斗中并不孤单。.

经常用灵修诵读法默想罗马书7章。. 以这段经文作为你每月默想的基础。慢慢阅读,找出最能引起你共鸣的经文,反复默想,用它祷告,让它留在你的心中。熟悉保罗的这段经文,会让你更深刻地认识到自己的境况以及拯救你的恩典。.

«那么,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罗马书 7:18-25a)

结论

圣保罗的呼喊:«谁能救我脱离这取死的身体呢?»这句呐喊,跨越时空,回荡在每一个诚实面对自己的人心中。这个关乎存在意义的问题,答案不在于我们自身的英勇努力,而在于耶稣基督救赎的恩典。.

这条信息的革命性力量恰恰在于这种逆转:我们的软弱成为通往救赎的门户,我们的无力感开启了通往神圣全能的大门,我们内心的挣扎揭示了我们对救世主的需要。这种认识远非宿命论,而是真正的解脱。它使我们摆脱了自以为是的骄傲幻觉,摆脱了徒劳无功的努力,摆脱了令人麻木的罪恶感。.

践行保罗的这一真理,会彻底改变基督徒的生命。灵性生活不再是徒劳地追求遥不可及的完美,而是满怀信心地接受恩典,这恩典在我们里面成就我们靠自己无法成就的事。道德上的挣扎并没有消失,而是发生了转变:从孤军奋战转变为与圣灵同工,从勉力挣扎转变为全然信赖地降服,从追求功德转变为自我奉献。.

这种视角和心灵的转变结出切实的果实:即便我们并不完美,内心依然平安;即便我们灵性上的迟钝,内心依然宽容;即便我们体恤他人的软弱,内心依然喜乐地忠于圣事生活;即便我们遭遇挫折,内心依然充满不屈的希望。基督徒逐渐学会按照恩典的逻辑生活,而非按照道德行为的逻辑生活。.

这条信息对我们这个时代而言意义重大,显而易见。面对当代盛行的个人全能、绝对自主和自我构建的意识形态,保罗宣扬了一种截然不同的智慧:我们需要被一种超越我们自身的力量所拯救、释放和改变。这种依赖并非幼稚化,而是一种解放的真理。.

最后的呼召铿锵有力:接受你的无力,欣然接受恩典,让圣灵改变你。不要再被自己的努力、罪疚和屡次的失败所囚禁。像保罗那样呼求:«谁能救我?»然后凭着信心接受答案:«感谢神,靠着我们的主耶稣基督!»

这份释放只待你谦卑信赖的接受。它体现在每日的祈祷、圣事生活中,以及逐渐放弃任何自救的幻想。它以一种看似矛盾的喜乐展现出来:即便在我们软弱之时,天主的大能依然彰显,引领我们走向基督内丰盛的生命。.

实际的

  • 每晚都要审视自己的心脏 通过不加评判地认清你内心的分裂,只需保持清醒的头脑,并相信每天都在更新的神圣慈悲。.
  • 每月忏悔 通过阅读罗马书 7 章来准备圣餐,认识到你需要获得解脱的宽恕,而不是仅仅依靠自己来改正。.
  • 每日呼求耶稣的名 在受到诱惑的时候,可以这样说:«主耶稣基督,怜悯我这个罪人,来帮助我。»
  • 每周日领受圣餐,以及更多 如果可能的话,要意识到这种精神滋养能给你带来仅凭意志力无法产生的内在力量。.
  • 每月默想罗马书7章 在圣言诵读中,让这篇经文逐渐塑造你对自身以及恩典在你生命中的作用的理解。.
  • 分享你的灵性挣扎 与值得信赖的基督徒同伴或朋友一起,打破孤立,并在共同的信仰中获得鼓励。.
  • 放弃一切道德完美主义 要欣然接受你的圣洁是上帝在你身上所做的工作,而不是你自己的成就,这样你就能从属灵的焦虑中解脱出来。.

参考

圣经文本 圣保罗致罗马人书,第 6-8 章(保罗关于恩典和罪的神学的完整背景);致加拉太人书,第 5 章(肉体与精神的斗争)。.

教会教父 圣奥古斯丁, 忏悔录 (第七至八卷,论皈依和意志的无能);圣奥古斯丁, 恩典与自由意志 (关于恩典的基本神学论著)。.

中世纪神学 圣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Prima Secundae,问题 109-114(关于必要恩典的论文); ; 《罗马书》注释, 第七章.

加尔默罗灵修 圣特蕾莎·阿维拉, 内城堡 (尤其是最早的住所);圣十字若望, 灵魂的暗夜 (关于被动净化)。.

当代神学 汉斯·乌尔斯·冯·巴尔塔萨, 神圣戏剧 (神学人类学);卡尔·拉纳,, 信仰基本论 (论恩典与人类自由).

教会文件 特伦托公会议,《称义法令》(1547年);《天主教教理》,第1987-2029条(恩典);若望保禄二世, 真理的光辉 (1993 年,论道德与恩典)。.

通过圣经团队
通过圣经团队
VIA.bible 团队制作清晰易懂的内容,将圣经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兼具神学的严谨性和文化适应性。.

另请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