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 1:1-5, 9-14)

分享

圣约翰福音

太初有道,,
道与神同在,,
道就是神。.
    他起初就与神同在。.
    万物皆因他而生。,
没有他的参与,所有的事情都无法完成。.
    他身上蕴藏着生命。,
生命是人类的光芒;;
    黑暗中闪耀着光芒。,
黑暗并没有阻止她。.

    圣言就是真光,,
那能启迪每个人
通过来到这个世界。.
    他曾身处世间,,
世界是藉着他而存在的。,
但世人并未认可它。.
    他回到了他家,,
而他自己的人民却没有收到它。.
    但对于所有收到它的人来说,,
他赐予我们成为上帝儿女的能力。,
那些信奉他名的人。.
    他们并非血脉所生,,
并非出于肉欲,,
也不是出于人的意愿:
他们是上帝所生的。.
    道成了肉身,,
他曾与我们同在,,
我们曾见过他的荣耀,,
他从父那里得到的荣耀
作为独子,,
充满恩典和真理。.

    让我们颂扬上帝的圣言。.

进入圣言的肉身,以便住在光中

道成肉身如何更新我们对上帝、世界和我们自身人性的看法.

《约翰福音》序言,作为神学诗歌的巅峰之作,概括了基督教的全部奥秘:上帝使自己可见、可接近、可居住。本文面向所有读者,无论信徒还是寻求生命意义的人,旨在帮助他们理解道成肉身如何重塑日常生活。在今天,«居住»于此意味着什么?这一奥秘又如何与我们的肉体、人际关系和文明对话?

  1. 约翰福音文本的背景和力量
  2. 圣言是创造的起源和光
  3. 道成肉身的主要主题:启示、关系、转变
  4. 实际应用:家庭、工作、社会、祈祷
  5. 圣经与传统共鸣
  6. 冥想练习和当代挑战
  7. 祷告以活出神的话语,以及实际的结论

语境

圣若望福音的开篇(若1:1-18)犹如一道门槛。它并非主要叙述基督的历史性诞生,而是展现了道成肉身这一宇宙性事件:永恒的天主圣言进入时间。这段经文常在圣诞节或弥撒八日庆期内诵读,它使读者沉浸于超越理性却触动心灵的现实之中:那位先于万物而存在者,在人类的软弱中显现自身。.

这段经文深深植根于犹太教的创造之道传统(正如《创世记》中所说:«神说,就有了»),它面向的是一个崇尚逻各斯——理性、结构、现实智慧——的希腊世界。约翰实现了二者的融合:希腊的逻各斯化身为犹太人的血肉之躯。那不可见的神允许我们触摸、聆听、遇见祂。动词«skenoun»(意为«支搭帐篷»)译为“住在我们中间”;它唤起了舍金纳(Shekinah),即神在旷野中的临在。.

文本结构呈螺旋状:它始于圣言的先存,深入世界,经历对人类的接纳或排斥,最终在耶稣基督所体现的恩典与真理中再次升起。这种宇宙般的动力为每位读者提供了一条灵性之路:迎接光明,获得生命,成为上帝的儿女。.

因此,序言并非抽象的引言。它奠定了整部约翰福音的基调,并提供了理解其核心的关键:默想、启示和相交。它邀请每个人不仅将基督视为救世主,更将其视为生命的根本。.

分析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这句话概括了三个关键要素:神圣的起源、人类的境况以及真正的团契。约翰肯定,上帝不再仅仅是说话;他成为了自己活生生的道。所有宗教都将神圣与世俗、天堂与尘世割裂开来,而这段经文却将二者合而为一。.

约翰神学围绕着恩赐的逻辑展开:圣言赋予存在、光明和神圣的血缘关系。人类接受,常常拒绝,有时欣然接受。这种在«肉身»中彰显的恩赐动态开启了一场革命。肉身不再仅仅是软弱的象征,它成为神显现的场所。物质、历史,甚至苦难,都可以成为神的面容。.

教父们——爱任纽、亚他那修、奥古斯丁——从中解读出人类神化的应许。«神成为人,为的是使人成为神,»亚他那修如是说。道成肉身的目的不仅在于赦免我们,更在于重塑我们。藉着道成肉身,人类的生命找到了方向:走向那使人得自由的真理和那使人得转化的恩典。.

创造之道和世界之光

在序言中,开篇第一句«太初有道»仿佛是对《创世记》的重现。上帝藉着这道创造了宇宙。这«太初»并非指过去的某个时刻,而是指万物永恒存在的根本原则。正是在这原则之中,创造得以延续。.

此外,光并非模糊的比喻。它照亮«来到世上的每一个人»。换言之,上帝从未停止在每个人的良知中施展神力。认识到这道光本身就是一种信仰行为。在这个充斥着虚假影像的世界里,约翰提醒我们,真正的清明源于一种能够引导混沌的内在力量。.

圣言,即创造之光,并非驱散黑暗,而是以其生命力与之对抗。经文明确指出:«黑暗没有抓住它。»这里的希腊动词katalambanein可以理解为«抓住以求熄灭»,也可以理解为«抓住以求理解»。黑暗在这两个方向上都失败了:它既不能扼杀光明,也不能理解光明。.

因此,每一位信徒都被邀请成为这道光的见证人,承担起施洗约翰的使命:«他来是为了作见证。»个人的见证成为当代人活在光中的方式。.

他自己的人民没有接待他——接待的悲剧。

人类自由的奥秘由此而生:上帝亲自显现,但人类却可以拒绝。«他来到自己的地方,自己的人倒不接待他。»约翰在此描绘了上帝看似的失败;然而,这种拒绝却为恩典敞开了道路。信仰并非自动产生,而是源于自由意志。.

现代世界反映了这种矛盾:我们庆祝圣诞节,却并非总能认出那位即将再来的主。我们沉浸在节日的喜庆氛围中,却逃避与祂的相遇。然而,圣经应许那些«接待祂»的人,将获得最伟大的礼物:成为上帝的子女。.

这种血统超越了所有基因或文化上的联系:«他们不是出于血缘,也不是出于人意,乃是从神而生的。»圣言孕育了一种新的人类,不再由血肉之躯所生,而是由创造之灵所生。.

因此,接纳圣言意味着视角的转变:接纳他人、接纳不同者、接纳陌生人进入我们的生命,本身就是接纳上帝。温柔成为了一种神学空间。.

恩典与真理:一部新律

约翰将摩西所赐的律法与藉着耶稣基督而来的«恩典和真理»进行对比。这并非废除律法,而是成全律法。律法教导神的旨意;恩典使之成为可能。在约翰福音的语境中,真理并非抽象概念,而是神积极信守承诺的体现。.

神与人之间关系的这种转变颠覆了整个宗教体系:不再有血腥的献祭中保,而是在圣子里直接相交。«从来没有人见过神,只有在父怀里的独生子将他表明出来。»基督教启示的核心在于关系。.

基督不仅传授教义,更传递他自己的生命。他的人性化作神圣的透明:看见耶稣,就是看见天父。.

这种真理恩典以各种形式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婚姻的忠贞、宽恕、对更大正义的承诺、耐心地接纳自己。每当一个人选择内心的真理而非权力的策略时,他们就让圣言继续发挥其重塑生命的作用。.

«道成了肉身,住在我们中间»(约翰福音 1:1-5, 9-14)


具体影响

在家庭生活中道成肉身邀请我们圣化日常生活。接纳他人的脆弱,就是在他们身上认出圣言的一部分。教育不再是简单的表演,而是光明的传递。.

在职业生涯中工作具有了神学意义:它参与到创造性的工作中。秉持真理工作,拒绝腐败,遵循奉献而非绝对利润的逻辑,就是将圣言化为肉身。.

在社会中道成肉身使社会关系人性化。它确立了每个生命从啼哭到咽气都不可剥夺的尊严。因此,一切真正人道的政治都必须以此为标准来衡量。.

在灵性生活中祷告成为栖身之所。神并非从天上说话,而是从«内心»说话。进入圣言的肉身,就是学习与圣言的节奏相合:静默、聆听、具体的爱的行动。.

传统共鸣

教父们对这篇序言进行了大量评论:

  • 里昂的爱任纽认为道成肉身就是整个人类历史的重演。.
  • 公元4世纪,阿塔纳修斯创立了神化神学。.
  • 奥古斯丁由此衍生出了内心言说哲学。.
  • 托马斯·阿奎那从«充满恩典和真理»这一表达中解读出神赐予人类的全部美德。.

圣诞节礼仪与这些呼应相呼应:光明已照耀大地。在东方传统中,耶稣诞生的圣像描绘了黑暗洞穴的转变:内在之光照亮了整个宇宙。在西方传统中,道成肉身开启了理性之路,而信仰则照亮了这条道路。.

因此,序言成为了一座桥梁:连接哲学与神秘主义,连接希伯来主义与希腊主义,连接天堂与人间。.

冥想曲目

  1. 慢慢阅读约翰福音1:1-18。.
  2. 每当«光»这个词再次出现时,停下来深呼吸。.
  3. 想象一下,这束光照亮你的日常生活:在工作中,在家里,在爱人的眼中。.
  4. 说出你内心深处的黑暗面——恐惧、内疚、疲惫——然后把它带到光明之中。.
  5. 最后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写一句温暖的话语,提供一项具体的服务,给一个你遗忘的人打个电话。.

信仰由此成为一种日常习惯:它不是一种理念,而是一种具体体现。.

当前问题

在如今这个数字世界里,我们彼此擦肩而过,却从未真正相遇,我们该如何«与他人同在»?道成肉身提醒我们,真实接触是多么迫切。屏幕会发光,却不会温暖人心。基督没有派遣信息,而是亲自来到世间。.

第二个挑战:如何对待我们受伤的肉体?基督教信仰不理想化,而是接纳。受苦、衰老的身体依然神圣。道成肉身禁止轻视身体作为工具,而是使其成为上帝的圣所。.

最后,真理和恩典会因确定性的瓦解而受到威胁。今天,为圣言作见证,就是要以清晰而温柔的方式,坦诚地、不带攻击性地、清晰地表达出来。.

祷告

主啊,永恒的圣言,,
你,在时间之前就已存在,来到人类中间安营扎寨的神,,
来体验我们的时代吧。.
当我们的黑暗将我们引向歧途时,请照亮我们的道路。.
当我们的肉体闭合时,让呼吸打开它。.
让我们听到你的声音,盖过世界的喧嚣。,
愿你的光芒照亮我们的人际关系、我们的选择和我们的劳动。.

愿我们蒙受您的恩典,彼此成为光。.
愿您温柔的真理渗透到我们的言语中。,
愿你容光焕发的肉身激发我们的温柔。.
我们把我们的家庭、我们的国家、我们不为人知的伤痛托付给你:
来吧,住在我们里面,如同世界的第一个清晨。.
阿门。.

结论

道成肉身的奥秘并非一个封闭的事件;它在每一个被接纳的时刻中展开。上帝在人心敞开之处不断降生。安住于此,便是摒弃灵性与物质、信仰与行动之间的割裂。每一个忠信的行动,每一句真理的言语,都在序章中谱写新的篇章。.

实际的

  • 连续十二天,每天阅读约翰福音 1:1-18,一次读一句话。.
  • 记录下本周获得的«感悟»。.
  • 行善积德,无论是肉体上的还是精神上的。.
  • 走进空荡荡的教堂,享受片刻宁静祥和的光芒。.
  • 每天早晨祷告:«主啊,请您来到我的生命中,与我同在。»
  • 用一句话让心爱的人重拾笑容。.
  • 重新审视人性,不要将其视为弱点,而应将其视为相遇之地。.

参考

  1. 圣约翰福音,第1章,第1-18节。.
  2. 圣伊里奈乌斯, 反对异端, ,III,18。.
  3. 圣亚他那修, 论圣言的道成肉身.
  4. 圣奥古斯丁, 约翰尼斯福音集的逻辑哲学论I-V.
  5. 托马斯·阿奎那, 神学大全, ,IIIa,问题 1-4。.
  6. 本笃十六世, 拿撒勒的耶稣, 第 1 卷,序言。.
  7. 圣诞节弥撒的罗马礼仪。.
通过圣经团队
通过圣经团队
VIA.bible 团队制作清晰易懂的内容,将圣经与当代问题联系起来,兼具神学的严谨性和文化适应性。.

另请阅读